不要事事包办而要一起来干
2019-04-18 07:36: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评论员李思辉

    一线观察

    大家的事情应该大家商量,大家的事情应该大家一起干。党员干部首要的任务就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而不是撇开群众,啥事都包圆了,啥事都“自己来”。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刊文称,时下,一些乡村变化很大,干部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有些群众并不领情,甚至还满腹怨气。干部对此也很委屈,觉得累死累活却得不到乡亲的承认。湖北日报评论员在基层调研中发现,此类“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鄂东某村,当地干部主持修路,没让群众出钱出力,历时半年路修通了,进出方便了。可群众对此颇有怨言,有的说修路占了自家菜园,有的说修路选址只顾村干部家方便,还有人说干部那么卖力,八成是“为了揩油工程款”。按理说,干部扎扎实实为群众干事,变化也实实在在看得见,理应获得认可和支持。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即便干部做了实事,群众获得感还是不够强,认可度还是不够高?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干部缺乏换位意识,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二是简单包办一切,没有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不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发动群众一起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往往就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尴尬。
    从修桥铺路到产业扶贫,从村容村貌建设到垃圾污水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大事小情,既是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情,归根到底也是群众自己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应该大家商量,大家的事情应该大家一起干。党员干部首要的任务就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而不是撇开群众,啥事都包圆了,啥事都“自己来”。
    包办一切看起来是尽职尽责,给群众省了事,实际上是剥夺了他们表达意见、参与基层治理的机会。群众最了解基层,群众的经验、智慧往往最贴近实际。只顾闷着头干事,不组织群众讨论,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听取群众意见,这样不仅不利于完善规划设计,也会让群众习惯于当个“旁观者”“局外人”。作秀,造假,装腔作势不干实事,群众很反感。但是,把本应带领群众一起想、一块干的事情,大包大揽下来,往往也难以获得群众认可,导致看起来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实际上却没能把事情干到位,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跑偏。
    基层治理要注重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积极性,带着群众一块干,道理都懂,为什么一些干部没能做到呢?除了缺乏组织发动群众的意识外,缺乏组织发动群众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人感叹,现在的群众工作和以往不一样了。过去,修路、修渠、筑坝,凡是与集体有关的事,大喇叭一喊,群众一呼百应,现在,组织动员群众“不是一般的难”。诚然,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人人都想自己的权益得到尊重,做“义务工”的热情不那么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群众不关心所在集体,不关心集体事务。相反,他们需要的是更加有说服力、公信力、向心力的组织动员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新时代,怎么增强群众组织力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却是必须的。动员群众参与是基层治理的“常规”,改变撇开群众搞包办的做法,建立完善的村务议事机制,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倾听群众的真心话,才能真正体察疾苦,掌握实情。改自己闷着头干为发动群众一起干,才能激发和凝聚干事创业的力量。改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为高度重视群众意见,决不能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才能把准群众需求,把事情干到百姓心坎上。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