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3年将投200亿补齐水利短板
2017-01-20 09:25:00 来源:长江商报

  本报记者 刘迅

  昨日,湖北省两会召开第二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及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根据通报,今年湖北将通过推进水毁水利设施修复、全面完成灾毁路段路面建设、快速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举措,改善城市、江湖排涝能力。

  水利建设

  重要江河一级排涝能力将提升一倍

  湖北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透露,湖北5类水利建设项目被纳入中央灾后重建投资,投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王忠法介绍,截至目前,湖北省将主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建设、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层防洪预报预警能力建设等5类建设项目纳入中央水利灾后重建“总盘子”,投资总量近400亿元。

  王忠法说,湖北正在全面推进水毁水利设施修复,确保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对涉及保生活的农村饮水工程等水毁设施,尽快修复;对涉及保生产的“五小”水利设施,能修复的立刻修复,不能立刻修复的,结合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统筹解决。抓好长江、汉江及重要支流堤防险情处理,开展汉北河、府澴河、举水等溃口堤防堵口复堤。

  截至12月底,已修复大中型水库107座、小型水库818座、重要堤防(护岸)211公里、一般堤防(护岸)2649公里、大中型水闸72座、小型水闸4311座、水文通信设施388处、排涝泵站4109处、塘坝和灌溉渠道等设施2万多处。重点抓好退垸还湖、水系连通,逐步修复河湖生态环境。

  “对牛山湖等已经实施破垸分洪的湖泊,实行永久性退垸还湖,恢复白鹭湖、三湖等已经消失的部分湖泊。”王忠法说,同时,实施斧头湖与西凉湖等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加快重点分蓄洪区安全设施建设。湖北计划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梁子湖、洪湖、斧头湖等重要湖泊堤防整治加固任务,全面补齐湖泊防洪的短板。

  截至目前,湖北已有11处新建泵站开工建设,五大湖泊湖堤加固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19个长江崩岸治理项目加速推进,宜枝河段等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汉江、富水、举水等17条重要支流治理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今年汛期,举水、倒水发生溃堤险情,五大湖泊岌岌可危,武汉南湖居民由于长时间渍水下不了楼……”王忠法说,今年的灾害,也暴露了湖北水利设施的大量短板。对此,未来3年,湖北省将对1200余座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五大湖泊、长江14条支流堤防全部完成除险加固达标,重要江河的一级排涝能力提升一倍,总投入资金在200亿元左右。

  城市建设

  今年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

  湖北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表示,灾后聚焦聚力农村倒损房屋重建、市政设施修复、在建工程安全生产,建立领导带队,实行台账销号管理,保证了城乡居民居住安全、供水供气安全、市政设施运行安全。

  面对去年严峻的汛情,湖北省共修复市政道路63.4公里、城市桥梁35座、燃气场站29座、水厂47座、污水处理厂8座,重建倒塌农房23709户、修缮加固50332户,兑现了9月底前市政设施基本恢复正常、年底前房屋受损居民搬进新居的承诺。

  “去年夏天的暴雨,虽是天灾,但也暴露了湖北城市建设中排水防涝能力的短板。”李昌海坦言,这在客观上主要是城市防涝标准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主观上还是城市建设长期重“地上”轻“地下”,主要表现在骨干排水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用地竖向重视不足、现有排水设施统筹调度效率不高、湖泊调蓄功能没能有效发挥。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依托,科学设计排水标准,完善排水系统,加强监管维护,系统解决城市排水问题,改善城市水生态。”李昌海表示,下一步,住建厅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抓紧编制和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设计标准。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严格湖泊保护,强化蓝线管理,给城市雨水留出足够的存储和调蓄空间。

  举例来说,湖北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7年,全省计划新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海绵城市80平方公里。2016年已开工项目,今年要竣工。到2020年,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建成海绵城市,到2030年,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建成海绵城市,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交通运输

  完成投资143亿 实现“畅通出行”

  湖北省交通厅厅长何光中表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湖北已完成交通运输投资143亿元,占计划的45.8%,全面实现第二阶段“畅通出行”目标任务。

  据何光中介绍,自2016年6月18日以来,严重汛情灾情给湖北省交通运输造成巨大损失。全省公路水路累计灾毁损失75.4亿元,因灾造成交通中断2928处,桥梁损毁1893座,汉江等航道及维护设施冲毁严重,港口码头不同程度受损,80%以上的渡口被淹,共计2346处。

  何光中说,湖北省制定了《湖北省灾后交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坚持恢复与改善相结合、重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高标准、高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五个提升”(提升交通通畅能力、应急抗灾标准、安全保障质量、生态环保意识、优质服务水平),实现“三个阶段目标”。目前,前两个阶段的目标已完成,只剩第三个阶段目标, 2017年上半年,全面完成灾毁路段路面建设、桥梁建设工程,保障人民群众快捷出行。

  “今年,湖北省将加强项目对接,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优先列入2017年公路建养计划。” 何光中说,此外,还将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安全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质量监管和考核验收,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

  抗灾救灾

  累计筹措资金698亿 优先保障灾民安置

  湖北省政协委员、省民政厅厅长彭军表示,2016年,湖北省遭遇历史少有的重灾,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省2297.6万人受灾,死亡116人,紧急转移安置172.1万人,因灾倒塌房屋7.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35.1亿元。

  “去年一年民政厅几乎变成了救灾厅。”彭军感慨,面对去年严峻的汛情,湖北省减灾委、民政厅先后启动了省Ⅲ级救灾应急响应、省Ⅱ级救灾应急响应,省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及各地也分类分级启动了救灾应急响应,落实救灾措施,保证了抗灾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目前,省级财政累计筹措资金698亿元,支持抗灾救灾工作,其中省级财政安排财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55亿元,优先保障受灾群众安置、生活救助以及毁损房屋的重建修复。重点解决受灾群众生活急需和必需等民生问题,特别是要足额保障灾区群众基本口粮,严禁挪用。

  彭军说,全省先后向灾区紧急调拨应急物资22.2万件套,下拨救灾资金3.33亿元。根据相关规定,所有接收的捐赠物资和资金已经全部拨付灾区。为解决受灾群众冬春口粮、衣被、取暖问题,各地建立冬春救助台账,采取“一卡通”社会化发放,及时将资金和御寒物资发放在刀刃上。截至2017年1月16日,共下拨冬春资金73536万元,救助受灾群众117.09万户、365.92万人,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湖北正在全面推进水毁水利设施修复,确保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对涉及保生活的农村饮水工程等水毁设施,尽快修复。

  ——湖北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厅长王忠法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