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地区才是武汉城市发展的心脏和动(组图)
2017-03-21 12:58:00 来源:乐居

  乐居讯:在“武汉,每天不一样”城市形象口号声中,武汉不仅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跃居全国城市第八,1060.77万的常住人口数亦达到“超大城市”的标准;武汉年轻人净流入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在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和人文凝聚功能等方面,武汉正在向一线城市靠拢。

  当我们走进武汉的历史,触摸她的人文脉搏,便会强烈地感受到“每天不一样”的日新状态,日新精神,日新追求。

  当我们展望武汉的未来,理解她的雄心抱负,更能强烈激发起创造“每天不一样”的城市的热情、动力和信心。武汉2049,勾勒了一座一流现代城市的未来图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承载了几代武汉人百年不息的梦想;“两型社会”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着国家转型发展的历史重托。今天的努力,今天的建设,甚至今天的烦恼,其实背后是已经观察到的变和新,可能预见到的未来的大变和大新。

  建筑是城市的交响乐,每一幢建筑都仿佛凝固的音符,静默地书写着城市美的乐章。“武汉的高度”变迁,最好的反应了武汉城市发展的历史,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城市复兴的历程:在武汉“第一高楼”交椅上坐过的高楼,先后有汉口水塔、武汉关、晴川饭店、泰合广场、国贸大夏、佳丽广场、民生银行大厦、武汉中心。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武汉第一高楼开始以每年一换的速度频繁更换,直到2007年的民生银行大厦的建成。

  近几年来,随着武汉经济的迅猛发展,“武汉高度”又开始不断长高,438米的武汉中心、450米的武汉天地,以及绿地606不断推升着武汉向上的高度。武汉滨江开发从“出生”就肩负着对标世界一流,推动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推进,武汉滨江复兴的每一步,都与国际顶级大师为伴,处处彰显其前瞻性的“世界眼光”。艾德里安·史密斯,大卫·罗杰斯,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伊东丰雄,隈研吾,在武汉城市空间复兴与滨江开发的进程中,活跃着太多国际大师的身影。

  罗伯特·斯特恩,自20世纪60年代领导发起建筑界“后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直被业界尊崇为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的鼻祖。随着近年来中国建筑市场的崛起,自2003年以来,斯特恩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广他的建筑理念。斯特恩认为,当今的世界存在很多国际间的交流,建筑也可能是其中的一种交流,从理论上来说存在着完全把当地的建筑拷贝过来的可能。大师虽然承认这是一个历史阶段,但对这种做法也忧心忡忡:从建筑本身来讲,如果长期这么做,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欧洲,这样的做法都比较危险,因为从长期的角度看来,它会破坏当地的文化传统。罗伯特·斯特恩旗帜鲜明的表示:“我不赞成把中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建筑的试验场”。

  隈研吾也持相似的观点,他认为武汉是一个充满江景和水景的城市,在滨江开发过程中应该多为市民打造一些有特色的水岸建筑和空间。他在很多作品中也擅于营造水景。他以自己正在设计、施工的苏格兰邓迪市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分馆项目为例,称这是一座极具特色的水岸建筑。博物馆建在克雷格港的泰河河畔,将公共空间延伸到水边,馆外还创建了多功能公共广场,作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滨水休息地。

  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是人类本能。从灌溉、航运到休闲,人和城市从来都无法割舍与水的联系。几乎所有的世界大城都在水边,而这些大城也愿意将自己最重要的区域和最恢弘的建筑修筑在水边,无论工作或生活,滨水依旧是一种情怀。


  长江不应成为世界建筑大师的试验场。城市规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筑的问题,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说:“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在建筑创作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中,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时对人文的关注、对环境的关注显然不够,存在着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虑建筑物所处的环境问题。

  滨江开发的整体性规划与产业导入所形成的区域功能定位,才是任何建筑设计的最终依据。

  滨水区域,是城市一种非常宝贵的空间资源和景观资源。武汉坐拥两江交汇,城区湖泊众多,滨江空间资源和景观资源丰富,由于某些原因,长期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实际上是对宝贵资源的一种浪费,至少是利用效率不高。

  作为滨江开发的重中之重,长江新城是打造代表城市发展成就的展示区、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规划中的长江新城,占地面积将在20平方公里以上,地处滨江宝地,在长江沿线打造媲美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珠江新城的滨江开发示范带。整体规划将遵循国际流行的“产城结合”理念,导入创新金融、高新技术、国际物流、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形成大型央企、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世界500强的集聚带,财气和人气双重汇聚,推动城市升级和经济全面升级。武汉市主要领导此前在调研滨江的时候曾明确指出,滨江地带大开发要靠标杆性项目引领拉动,产城联动,以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武汉滨江空间今后的发展目标,从全国甚至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乃是成为最靓丽、最具有特色、最具有优势的世界级滨江一线文化商务区域。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规划编制处副处长汪勰表示:滨江地区是城市的心脏和动力,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来说,城市总体规划尤其是最高层级的第三产业都放在滨江两岸地区。更有专家预言,放在武汉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放在武汉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下,滨江将成为世界观察武汉的窗口。

  滨江开发除了整体施策,进行多层级的产业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以外,在微观的建筑设计方面,也要体现这种窗口作用,体现出时光的传承与时代的肌理。“我觉得应该把过去的东西学过来然后融入到当地文化中间,把过去和现在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有新意的未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