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助力雄安新区,智库出妙招
2018-01-10 14:57:00 来源:人民网

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张高丽副总理指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规划框架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后,要稳妥精心抓好贯彻落实,适时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雄安新区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将会受到更多青睐,但天津如何摆正位置,如何找到助力雄安发展的方向,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图片1

航拍雄安(李根 摄)

今天,小智邀请到天津高新区工委、管委会研究室和海河创新智库的几位研究人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跟我们聊聊这个话题,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比较

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协同能力迅猛上升。事实上,不仅深圳被誉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整个珠三角地区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先行区。尤其是深莞惠经济圈,在深圳的辐射带动下,整体发展显著。

深圳利用制度创新试点集聚创新要素,在珠三角的改革开放中比东莞、惠州先行一步。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作为创新城市,继续发力“头脑经济”,但在土地、资源、环境与人口等方面显露出“去工业化”阶段的弊端。而东莞、惠州选择发展“手脚经济”,利用大量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海洋资源,主动承担深圳的辐射带动,发挥制造基地的功能。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广东老大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难敌深圳创新的强大势头,但在不断的竞合关系中,广州依据自身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提出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打造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等定位,逐渐与深圳形成强强联合的整体优势。

长三角是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典型示范区,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的核心,在浦东新区、自贸区的战略引导下,对周边城市形成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苏州、杭州等地,凭借主动承接,迅速崛起,实现协同有序发展。

“借势上海,错位发展”一直是苏州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定位,可以说苏州经济历次转型都离不开上海经济改革的辐射。苏州实际上已经成为上海大都市区的一部分,已与上海构成了初步的“孪生城市”关系,在产业结构上与上海实际发展成“前店后厂”垂直分工的格局,形成上海的服务性功能与苏州的生产性功能分工互补共生的关系。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上世纪上海首轮产业资源转移过程中,不敌苏州等苏南城市。然而,进入本世纪,杭州在更高层次上积极实施新一轮的接轨上海战略,有别于苏州作为上海总部经济的工业区,杭州更注重突出竞争中的优势力量,着力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民营科技企业等,从而实现异军突起。

京津冀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经济腹地、历史人文等原因,与珠三角、长三角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打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雄安与天津未来的主体定位可简要概括为创新中心与制造业中心。未来在产业链条上,雄安新区将是创新的实验区、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头脑经济”,天津则侧重加工制造端。但就当前城市经济实力而言,雄安与天津不能完全类比于上海之于苏州、深圳之于东莞。上海——苏州、深圳——东莞的产业梯度是由高向低、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而当前情形对于天津,不存在明显的雄安发达、天津次发达的对比。但是雄安的高定位,其后发优势又不等同于苏州、东莞等地,在强大政策利好、体制机制推动下,具备较强的弯道超车能力。

1515566778(1)

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冀区域的对比(作者制图)

雄安新区与天津的资源优势与互补

从雄安、天津两地的优势、劣势来看,雄安具有高规格定位、政策创新支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等绝对优势,这是天津无法比拟的先天条件,会对天津的人才吸引、产业升级、总部设立等方面带来挑战。但是,天津原有的产业底子好、基础配套完善、具备港口等优势,滨海新区已经发展较成熟,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两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各有千秋,难免出现竞合关系。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经验,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天津与雄安新区的资源可以实现互补。天津只要找准自身战略定位,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区域间互补共生的联动性,就能抢占先机,获得新一轮发展加速度。

1515566903(1)

雄安新区和天津优劣势的对比(作者制图)

天津助力雄安新区、实现自身发展的对策

主动对接,积极推动配合。天津市委领导已明确表示,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坚持一盘棋思想,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天津付出什么、调整什么,我们都坚决落实。具体执行单位要克服抵触情绪、主动对接,积极配合,尤其是在体制机制、自主示范区创新上,既向雄安贡献智慧,未来又要向雄安取经。

错位发展,发挥优势动能。天津应强化错位发展理念,扬长避短,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当前拥有较高的先进制造业技术水平,尤其是滨海新区、高新区,集聚了众多高科技民营企业,在发展主体上,与雄安新区形成了天然的互动差异。未来,雄安新区的基础优势是央企、国企、科研总部等资源,侧重“头脑经济”;天津则应发力高科技中小民营企业及制造业基地建设,强化民营经济及“手脚经济”支撑力度。两地通过取长补短,在市场中形成梯次-耦合关系,共同打造效益最大化。

紧密学习,打造政策高地。借鉴深圳、浦东等地经验,通过打造创新极点,在发展历程中逐步与周边城市形成辐射推广、磨合互动、竞合发展的良性关系,区域内部更容易形成同步化的体制机制创新高地。随着后期各项创新战略的开展实施,天津更易成为雄安创新政策的外溢之地,一定程度上可以享受创新政策均沾的待遇,因此,天津要形成紧密学习、接驳制度体系,争取与雄安形成政策创新同步推进,共同打造政策高地。

抱团合作,实现强强联合。雄安新区的设立,在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现实中,是棋高一着的点睛之笔,给京津冀三地的发展思维带来切实的协同意识。天津必须强化抱团合作意识,打造共进退的兄弟城市,强强联合,实现“1+1>2”的发展成效。任何带有关门主义的割裂情绪、过度重视自身利益的狭隘观点,都将不利于京津冀区域整体提升,最终反过来限制天津自身发展,只有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才是终极目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作者:蒋丽丽、谭向军、褚小雪、黄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