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近年来经贸合作不断提速,尤其是能源合作。不再只是三桶油,更为多元化,比如2017年北京燃气集团公司就以11亿美元,占20%的股份入股俄石油下属全资子公司上乔斯克油气公司。
俄罗斯位于北极内的亚马尔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后,本报记者张晓东在发布会上向诺瓦泰克公司总裁提问。
去年8月份,零时差工作室记者受俄石油之邀请专门到该公司的生产区实地参观。虽然预想这次探访之旅肯定不轻松,但实际感受仍超所料。飞机从莫斯科出发,向东飞5个半小时才到达上乔斯克总部所在地伊尔库茨克。次日一早,我们又乘机向北飞行1个半小时后到了雅库特共和国的塔拉坎机场。然而,这依然不是此行的终点,生产区还在距此120公里的伊尔库茨克州北部莽莽密林深处。
本报记者在亚马尔项目现场留影。
下了飞机才知道,同行的基本上都是上乔斯克员工,他们将开始28天的工作周期。4辆由卡马斯卡车改装的通勤班车组成车队曲折向西南行进。上车时司机温馨提示,一定要系上安全带。等到车开起来,才知这个提醒实在有必要。道路是森林之中开辟出的简易沙石路,车行其上颠簸不止,如同跑在了搓衣板上面。
亚马尔项目现场。
三个小时后,快要颠散架了的我们终于到了厂区。方圆百里没有人烟,曾经只有熊才是这里的主人。总经理伯利兹纽克全程陪同,开朗善谈。他说,这里的采油成本最低两美元,可以媲美科威特,北燃资本入股公司,无疑会给公司发展增添动力。
采访经历中,这是记者第一次深入油气生产基地。此前,对油田的感知基本上都来自于电影、电视上的印象,所以当置身于空旷的丛式井场时,环顾四周,只有一人来高的管道和阀门,没有发现脑海里存储的磕头机工作的经典画面时,我非常疑惑。公司中心工程技术处处长努尔加利耶夫微笑释疑,磕头机的使用是视油层含油丰度而定,随着开采工艺的进步,越来越少用了,特别是对于地下油气蕴藏丰富的上乔斯克油气田,根本用不着,有些是自喷,有些则只需在地下埋设油泵抽取即可。
亚马尔项目现场。
对于中国,公司许多员工并不陌生。在这里工作了3年的阿尔焦姆说,很喜欢中国尤其是三亚,之前休假去过。从伊尔库茨克到三亚很方便,两地间开通了包机航线。他正在筹备结婚事宜,打算到三亚度蜜月。
虽然此行油田之行已过4个月有余,但是许多画面在记者脑海里依然清晰。其后喜讯频传:同年9月,中国民营企业华信能源与俄石油签定了以91亿美元买入14%俄石油股份协议;同年12日8日,中石油参股北极亚马尔液化气项目首期投产……(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张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