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镇馆之宝|宁夏博物馆篇(下)
2018-01-17 13:25:00 来源:人民网

博物馆概览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原址位于银川承天寺院内。2008年9月,宁夏博物馆新馆开馆。2012年12月,获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

宁夏博物馆现馆藏文物五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馆藏中,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新石器时期“菜园文化”陶器和石器、春秋战国时期西北游牧民族青铜器、两汉考古出土文物是博物馆的重要特色。西夏文物的收藏数量和质量为国内文博界所瞩目。另外,回族民俗文物、贺兰山岩画、红军西征和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革命文物也颇具代表性。

博物馆星期二到星期日9:00-16:50开放,观众可在人民广场站下车。

西汉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

贵族居家实用工艺品

西汉错金银回首卧式铜羊_副本2.jpg

长8厘米,高5.5厘米,重665克,于宁夏彭阳县汉代古城出土,1974年当地征集。

铜羊通体采用传统的错金银工艺,从鼻梁过脊至尾端纵贯一条金线,身体两侧则用细如发丝的金银线镶嵌出卷曲羊毛图案。铜羊做工精良、生趣盎然,显示了汉代镶嵌技艺和制作水平,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错金银工艺制作难度极大,对工艺要求精准:图案线条要流畅,丝条粗细要一致,开槽深浅要准确,否则金银丝无法嵌入,即使勉强嵌入也不牢固。这是因为错金银工艺的金银丝全部是依靠打、压嵌入器物表面,不使用任何粘贴剂。

这件错金银铜羊本身也是一件居家实用品——席镇。魏晋以前,古人一直是席地而坐,为了防止蒲竹编织的席子来回滑动和卷角,便发明了席镇。战国时,席镇就已经非常流行。从出土的情况来看,制作精美的席镇多出自汉代,以鹿羊虎熊等动物造型居多,体现了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统一。青铜玉石制作的席镇在汉代王公贵族的生活中很常见。

宋代碓米图砖雕

劳动人民生活写实

宋代碓米图砖雕.jpg

长19、宽28、厚5厘米,于1977泾源县泾河源宋墓出土。

砖雕出土时嵌于墓室壁下部。刻有夫妇二人,双手扶木栏杆,脚踏碓杆碓米的场景。男子着翻领左衽长衣,前襟掖起,系在腰带上。妇女高髻,着短衣长裙,身背婴孩,踏着碓杆和丈夫一起舂米。砖雕采用减地的雕刻方法,整个图案都具有浮雕效果。它是研究宋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1977年,在宁夏泾源县泾河源发现并清理了一座宋代砖室墓。墓门用条砖封闭,其余三面墓壁用砖砌成仿木结构。墓壁下部镶嵌着48块雕刻青砖,既有活泼生动的人物图、栩栩如生的动物图,也有形象逼真的家具陈设和生活场景图案,是宋代劳动生活的写照。

元代柳毅传书人物故事镜

神话故事千古流传

元柳毅传书铜镜_副本2.jpg

直径17.5厘米,厚0.5厘米,征集品。画面清雅空灵 、精致谨严、意境深邃悠远,颇具宋金山水画之妙。

铜镜纹饰内容反映的是“柳毅传书”故事中“泾水托书”的情景。“柳毅传书”故事取材于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柳毅传书传奇故事的文献材料很多,而此类故事内容的物化载体却不多见。柳毅传书人物故事镜是宋金元时期的一个流行镜种,但留存下来的却又很少。此类铜镜也因此具有了收藏、研究与鉴赏价值。

清嵌宝石花鸟纹金抓髻

贵妇金器熠熠生辉

清嵌宝石花鸟纹金抓髻_副本2.jpg

长8.4厘米,宽7.7厘米,重47.2克,于贺兰平吉堡清代姚氏墓出土。

金抓髻底座以细股金条盘成蝙蝠状,其上装饰为缠枝花鸟、生趣盎然。其制作既有花丝工艺又有镶嵌工艺。其中缠枝花叶按主体纹样掐制形成框架,再将素丝卷成的草蔓纹丝线平填其中,后组合形成立体造型。凤鸟及鸟巢采用了浮雕手法,由重复的花丝堆叠焊接而成,而凤鸟的羽翼采用了拱丝(单根金丝曲折缠绕成拱门形状)手法,花蕊部分采用了镶嵌工艺,每朵花心处均以等距四爪抱合的形式镶嵌红色宝石。整个工艺繁复精致,彰显富贵吉祥。

贺兰平吉堡清代姚氏墓出土的金器达20余件,有金抓髻、金耳坠、金戒指、金手镯、金钗、金簪等,由此可见墓主人当年的富贵与奢华。黄金的加工技艺在清代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在姚氏墓出土的金器上都有体现。

(图文资料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提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禹丽敏整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