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坐过国内航班的人都知道,飞机起飞前,空乘人员会要求所有乘客关闭手机、电脑和电子游戏机等电子设备。这一铁规执行了几十年,如今封条正在被渐渐撕去。近日,中国民航局发布《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PED)使用评估指南》,为航空公司验证和评估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使用,提供了具体要求和指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
民航飞机禁用电子设备,主要是担心设备发出的电磁信号,对飞机上各种仪器尤其是导航仪器构成干扰。随着抵御电子设备干扰研究的深入,2013年以来,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相继解除了手机禁令,并将如何正确使用电子设备的决策权,交给了航空公司。对此,中国一直秉持保守态度。直到去年9月,交通运输部通过相关规则,放宽飞机上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管理规定。如今,管理部门开闸,多家航空公司宣布开放机上手机使用,坐飞机“无聊”的状况,相信不久之后就能得到质的转变。
数据显示,中国超过一半的乘客,将具备无线功能视作第一想要的机上服务;可以上网,已成为机票价格、航班时刻后影响乘客选择的第三大因素。尤其是飞行时间超过3小时的航班,乘客有着更强烈的接入互联网的需求。目前,虽然国内部分民航飞机已开通wifi,但由于接入名额有限、网速慢等原因,乘客的上网体验并不好。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航空公司,有超过七成的航程实现了wifi全覆盖。中国坐拥旅客运输量超过4.88亿人次、人均航线时间约2.5小时的巨大出行市场,如何整合各方专业力量,丰富空中互联网应用场景,给乘客更多休闲、娱乐、办公选择,将是接下来中国民航运输业面临的现实挑战。
客观地说,这几年高铁的快速发展,对民航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激烈的竞争,既带来交通运输格局的变化,也倒逼各方自我加压,通过完善已有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这个角度来看,解除手机使用禁令,无疑是行业自我“改良”的一次重要探索。沿着这条思路,我们还可以继续思考:进一步提高航班准点率,压缩乘客的等待时间,哪些环节需要进行调整?航班因故延误、取消,如何在第一时间向乘客说明、解释?退票、赔偿的标准、流程,怎么才能更加明确、简化?只有善于做服务“加法”,才有可能在差异化竞争中消除短板,凸显自己的服务优势。
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无论是高铁推出订外卖服务、“复兴号”车厢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还是电信企业加快提速降费步伐、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专线接入价格,或许可以发现,不少所谓的垄断型企业,近几年更注意对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出有针对性的服务改善。对消费者口碑的重视,对扩大市场的渴望,促使这些企业在与消费者互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毕竟,在消费选择日益多元的今天,如果再不注重创新供给、完善服务,那就不仅仅是消费者不买账的问题,而是彻底失去了与同行争夺细分市场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这一点尤为致命。
“一桩生意,七分服务”。有人说,任何与顾客关系更紧密的事情,都会增加你从他们身上得到的受益。的确,不管在哪个领域,谁能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谁的生意就会更好做。飞机上手机使用的解禁,意味着我们将进入一个“天地互联”的新时代。而密闭的飞行环境,则让新的流量入口,生发出无限发展机遇。抓住这个千亿级的消费市场,努力为乘客的出行时间“赋值”,民航业必能迎来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这正是:机上开通网络,天地尽在掌握。
祝大家晚安!(文 | 吕晓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