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晚传媒·武汉晚报1月18日讯(记者刘璇 通讯员薛源张祖国 陈慧)3个半小时,128毫升,鲜红的血液从他的一只手臂被抽出来,进入到机器中将造血干细胞分离出来,再从另外一只手臂缓缓输回到体内。1月18日,来自黄冈的彭先生在武汉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捐出的“生命的火种”将飞抵上海,回输到血液病患儿体内,重燃生的希望。
30岁的彭先生在黄冈一家事业单位工作,2015年一次义务献血时,他填写了自愿捐献骨髓的申请书,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您与上海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去年9月,彭先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与当地红十字会确认属实后,他当即答应捐献。
体检得知,自己与患者的骨髓10个点全相合,是骨髓库百万人中的惟一一名供者,彭先生非常兴奋。之前三次献血都因谷丙转氨酶过高被拒,他担心这次也会因同样的原因错失救人机会。
为了以最好的身体状态捐献,在医生的建议下,彭先生连续吃了4个月的降酶药,并配合运动,将谷丙转氨酶降到了正常。
“救的不仅是孩子还是一个家”之前的体检和配型,彭先生都是借口出差,瞒着父母悄悄来汉做的。频繁的出差让父亲起了疑心,1月13日听说儿子又要出差,父亲反复追问,彭先生这才说出实情。
“捐骨髓要在骨头上穿刺,然后再用粗针抽吸。”老人一听急了。父亲担心会影响儿子的身体,甚至打电话到他的工作单位,拜托领导劝劝儿子不要冒险。身边的朋友建议他先找捐过骨髓的人取取经,再做决定,都被彭先生一口回绝了。
为了让父母安心,彭先生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相关资料,告诉他们捐髓对身体不会有伤害。他还劝父母说,“这次我救的不仅仅是小孩子,还是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最终,善良的老人松口答应了。
身为护士的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善举,特意请假陪他来汉,父亲亲自把他送到了火车站。
“下次还能配上,我还会捐”1月14日,彭先生打了第一针动员剂。中午11点,腰部强烈的酸疼让他全身大汗淋漓。医生告诉他们,绝大部分人注射动员剂后只会出现肌肉和关节疼痛,就像患了一场感冒。彭先生是敏感体质,对动员剂反应较大。“这点难受我能坚持。”彭先生安慰妻子说。
5针动员剂打完,1月18日早上8点45分,彭先生赶到武汉儿童医院采集干细胞。“我也是一个父亲,知道孩子对一个家庭的重要。”彭先生笑着说,“如果下次还能配上,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捐。”
华骨髓库湖北分库工作人员陈慧透露,彭先生是湖北第332例,全国第706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