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进入ESI农业科学领域全球前千分之一
2018-01-24 09:45:00 来源: 广州日报

  

  广州日报讯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继3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千分之一后,农业科学也成功进入这一行列,至此,华南理工已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千分之一行列,在全国高校并列第5,位居广东高校首位。这一消息一发布就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以理工科优势著称的华南理工大学,农业科学的发展缘何如此强劲?

  华南理工的农业科学主要以该校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该学科的研发更为贴近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产业,对提升国民健康、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具有直接的支撑引领作用。在国际上,华南理工农业科学主要引领食品科技、农学交叉、营养饮食、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等热点研究方向,比肩美国“十大”盟校中理工科排名第1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以及工程科学类本科专业排名全美第1、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排名全美第2的康奈尔大学。文/徐静

  ESI千分之一学科是国际顶端学科的重要标志

  目前,ESI已成为评价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它是美国科技信息所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的分析评价工具,共设置22个学科,只有近十年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在该学科前1%的机构才能进入ESI前百分之一排名。进入ESI前百分之一排名意味着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而进入前千分之一则标志着达到国际顶端水平。2017年教育部遴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时也参考了ESI。

  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中与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的学科约占一半,进入ESI前千分之一的机构多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反映出这些国家设置学科领域时充分考虑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和需求。当下中国经济社会仍处于追赶发展状态,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水平理工类学科和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旺盛,应国家之需,国内很多高校都在集中力量建设理工类学科。华南理工大学的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前千分之一行列,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高端人才,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成果。

  四个ESI千分之一意味着什么?

  ——“强强对话”,引领国际前沿研究

  从ESI详细数据来看,我们发现该校材料科学已比肩剑桥、哈佛,工程学直追斯坦福、伯克利,化学不输牛津、芝加哥,农业科学看齐香槟、康奈尔。这四个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服务社会能力均达到国际顶端水准,在国际上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同时,又紧贴学科特点和时代需要,在不同的方向重点发力,发展出各自鲜明的特色以及“顶天立地、聚才育人”的顶端学科布局。

  化学学科“顶天”发展,原创性成果引领全球科学界。化学是华南理工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不断取得引领性原创成果。近日该学科又攻克一项多孔材料领域的世界级难题,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有序大孔-微孔MOF单晶材料,这一成果在国际顶端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解决了工业催化和生物制药产业的相关瓶颈问题,为行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唐本忠领衔的华南理工大学“分子聚集发光”基础科学中心,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遴选推荐,持续资助10年经费可达4亿元以上,全国高校仅清华大学和华南理工获得此类项目。该研究以分子聚集发光新现象、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技术为研究方向,旨在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唐本忠在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时说:“中国科技正在谋求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身,我们要创立中国科学家的品牌。”

  农业科学“立地”服务,科技成果改变产业发展格局。对于华南理工大学农业科学来说,在引领学科前沿研究的同时服务着国计民生。该学科致力于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促进食品与健康融合,推进我国最大的“制造业”——食品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刘瑞海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WholeFood”理论,发现水果、蔬菜和谷类中多种活性物质的交互作用是其抗衰老和抗肿瘤活性增强的关键,其中苹果皮中的槲皮素糖苷、三萜等植物活性物质可有效预防乳腺癌的发生。相关抗衰老、抗肿瘤健康食品已在无限极、利泰制药等行业领军企业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中美功能糖合作研发中心面对我国糖尿病人上亿、近5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严峻现状,联手食品与营养科学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单位,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甘蔗多酚能改善糖、脂代谢,修复受损胰腺组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首次探明了甘蔗多酚协同蔗糖钙调控血糖指数机理,颠覆了糖尿病人不能吃糖的传统不正确观念,研发的低升糖指数蔗糖等低糖健康食品已在中美普莱等多家企业应用。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孙大文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食品新型冷却冷冻技术以及食品质量及安全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引领世界的开创性成果,开发的果蔬、肉品、水产品品质快速检测技术和在线检测装备,打破了国外同类技术垄断,在广东多家企业得到推广应用,让老百姓吃的放心,吃的安心。

  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华南理工的农业科学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作为。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团队研发的高性能芳纶纸技术,打破国际垄断,一改受制于国外的局面,不仅为大型客机、军用直升机、歼击机、航空母舰提供战略材料,而且运用在高铁相关设备上,为我国轨道交通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再立新功。

  材料科学“聚才”核变,为国家创新输出华工能量。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领域可谓是“星光灿烂”: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领军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承重骨大缺损再生修复植入体和数字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在国内400多家医院和欧盟临床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团队,有机光电显示材料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得到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团队、剑桥大学等同行的跟踪研究;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主持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以国际领先的研究吸引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科学家的加盟与合作。

  叶轩立教授从华盛顿大学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已近5年,目前已在Nature等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0余篇,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他说,“‘科技强国’宏伟目标,令人振奋”。新时代奋发新作为,材料学科正发挥出人才集聚的磁石效应,不断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发展,为国效力。

  工程学科“育人”为要,培养国家急需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华南理工一直被外界誉为“科学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中国科学院院士党鸿辛、张佑启、唐本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容柏生、姜中宏、何镜堂、瞿金平、李元元、王迎军、吴清平等一大批学术大师在这里孕育;格力集团朱江洪,“中国彩电三巨头”李东生、黄宏生、陈伟荣等知名企业创始人从这里走出。据统计,该校为珠三角地区培养的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师占该地区总数的60%以上,为广东省培养百家上市企业的领导者。

  赓续华工精神,传承历史文脉,近年来,华南理工不忘为国家培养急需人才的初心,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在“三创”型人才特别是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取得突出成果。

  工程学是华南理工第一个进入ESI千分之一的学科,涉及到的64个研究方向基本涵盖了该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可以说是华南理工大学“以工为主”特色的鲜明体现。在这一学科领域里,华南理工大学较早完成了在国际上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源源不断为国家尤其是广东省、广州市提供着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准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对于工科人才,尤其是对于卓越工程师有着旺盛的需求。据2017年的一项统计,国内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的32%,广东省的这一比例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比。

  根据统计,华南理工大学一直是高端工科人才的输送大户。分析华南理工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我们会发现,毕业生就业人数前5名的职业均为工科相关,仅仅这5种职业所吸引的毕业生就占了全部本科毕业生的近一半。

  瞄准服务祖国未来发展亟需

  ——在广州国际校区全面布局“高精尖缺”学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国等“七大战略”的实施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十八个强国”,迫切需要更多理工类顶尖学科提供引领和支撑。广东省正在加快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广州市也进一步加快了创新驱动发展步伐,着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对创新型大学、创新型人才等创新要素提出了新的迫切需求。

  华南理工大学办学65年来,始终坚持以工见长的学科特色,在谋划学科布局和未来发展空间时,始终把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聚焦内涵式发展,不贪大求全,着力提升质量。

  华南理工大学表示,将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契机,坚持国际领先的“高精尖缺”导向,将继续坚持理工特色和内涵式发展,以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广州国际校区为抓手,加快布局和发展新工科,进一步巩固理工科优势,打造新的学科制高点,加快推动现有ESI前千分之一学科快速进入万分之一行列,推动更多学科进入千分之一行列,率先建成一批处于世界一流前列学科,以更多更好的国际领先成果,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和支撑广东、广州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责编:王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