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创世史诗要唱七天七夜,难度太大濒临失传
2018-01-30 10:45:00 来源:人民网

1512547847652055325.png

“造天造地,在远古的过去,在很久以前,没有天和地,无万物生灵……”没有文本,依靠口耳相传,在云南普洱澜沧流传着一部名为《牡帕密帕》的创世史诗。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说唱音乐的代表作,运用了拉祜族特有的古调,格律固定,曲调优美,传统韵味十足。2006年,《牡帕密帕》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因为学习难度大,鲜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而濒临失传,现在能完整说唱《牡帕密帕》的艺人已经寥寥无几。

有幸的是,在澜沧县的老达保寨,这部史诗的传承人还能声情并茂地歌唱。

“造天不知有多高?造地不知有多厚……想要天长地久,必有日月照山河……”从造天地日月、万物生长到拉祜族的诞生与发展,今年已经79岁的李扎戈和他的弟弟李扎倮将故事娓娓道来。

牡帕密帕传承人李扎倮(左)和李扎戈.jpg

图:牡帕密帕传承人李扎倮(左)和李扎戈。资料图片

“我从10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牡帕密帕,放牛的时候,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唱着去也唱着回来。”李扎戈回忆道,“等到我15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完全学会了,还可以教给家里的人。”

在拉祜山,李扎戈被大家亲切地称作“芦笙舞王子”。作为歌舞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和《牡帕密帕》的传承人,他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以前哥哥一回家,我们一家人就围坐在火塘边,哥哥就开始教我们大家说唱《牡帕密帕》的古调,一边教一边带着家人一起唱。”李扎倮是三兄弟中学得最用功的,也学得最好,因此和哥哥一起被列为了《牡帕密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般在宗教祭祀、拉祜族传统节日或者农闲期间,拉祜人都会唱起《牡帕密帕》。在李扎戈的记忆中,每年春节一到,他和弟弟两人就会和村子其他人一道在台上领唱牡帕密帕,村子里的空地上,男人们跳着芦笙舞,女人们跳着拉祜族的摆舞,唱着歌欢庆新年的到来。“春节的时候一定要唱足全本,这对我们拉祜族很有意义,全部唱完可需要七天七夜的时间。”李扎戈说。

谈话间,村里的文艺表演开始了,兄弟俩不仅是村里仅存地能完整唱完《牡帕密帕》的老人,更是村里表演队里著名的芦笙艺人。“我和哥哥会跳100多套芦笙舞呢。”李扎倮老人的脸上有点羞涩又有点自豪,“在过去传统芦笙舞的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元素。现在,全国各地,甚至有很多外国游客都会专程到村子来看我们表演。”

老达保村孩子在表演芦笙舞   谭春5593.jpg

图:老达保村孩子在表演芦笙舞。谭春 摄

兄弟俩独特的表演风格来自他们对农耕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尽管年近80,李扎戈依然还挂念着家里的甘蔗地。“《牡帕密帕》要唱,农活也得做。”李扎戈说,“这段时间都忙着在田里种玉米和甘蔗,还得修剪茶地。这些都是我们的根,不能丢。”

一直以来,李扎戈兄弟俩最担心的就是《牡帕密帕》会逐渐失传。“只要有愿意学的,我会教。”李扎戈说,“过去条件不好,没有电,只能在火塘边,现在教学的各方面条件都更好了。”

今年刚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李石开也曾跟着李扎戈兄弟俩一起学艺。“我们拉祜族是多才多艺的民族,唱啊跳啊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李石开说,“《牡帕密帕》是我们拉祜族自己的史诗,当然要继续唱下去。不仅仅是《牡帕密帕》,芦笙舞、摆舞……拉祜族的文化,我们都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令老人们欣慰的是,现在村里开了个培训班,只要是农闲的时候,大家就会聚集在一起,几个老人就开始教《牡帕密帕》和芦笙舞。“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有了40多个学生。”李扎戈说,从开始的不懂古调,到后面慢慢也有人能唱完全本。

“过去我们拉祜族没有文字,只能用歌唱把历史传下去。现在年轻人学习也有了新的可以参考的音标文本,学习起来比我们方便多了。”李扎戈说,“只要我还能能唱能跳,我就会一直唱下去、教下去。”

云南老达保村寨:山中吉他响 弹唱快乐声.jpg

想了解更多,请扫二维码

(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李茂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