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马斯克的星空,更站稳我们的脚跟 | 睡前聊一会儿
2018-02-07 23:00:00 来源:人民网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就在今天凌晨,一家叫做SpaceX的美国公司和一个名为马斯克的男人搞了个大新闻,将人类现役运力最强的火箭送进了太空并完成一级火箭回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2.7-11.gif

这是一次成功的火箭发射,同时也是马斯克自导自演的一场充满噱头的“太空show”。发射地点选择在了见证过阿波罗登月、天空实验室、航天飞机计划的传奇发射平台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前,通过发布一支酷炫的概念片、几张颇具年代感的太空海报,直指遥远的火星。在火箭搭载上,更是“满足了一切科幻粉丝的想象和情怀”:一辆属于他本人的樱桃红色特斯拉跑车、左手悠闲地搭在车门上的驾驶员Starman、一套微缩版本的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甚至还在中控屏上显示《银河系漫游指南》里的经典台词“Don't Panic”、在跑车电路板上印有“Made on Earth by humans”的字样。可以说,鲜有什么商业广告,能比一辆能“在宇宙中飞行超过10亿年”的电动跑车、一枚“人类30年来最强”的超级火箭更具有说服力。

2.7-8.jpeg

同样的说服力来自一组可靠的数据:目前,猎鹰9号火箭已经完成了48次发射任务,2次失败,成功率高达95.8%,且多次实现重复利用。正因如此,猎鹰重型的成功可以说并不是偶然。有人统计过一份时间表,记录了猎鹰系列火箭的成长史:2008年猎鹰1号研制成功,2013年猎鹰9号第一次发射,2015年实现第一次陆地回收,2017年第一次火箭重复使用……无数个“第一次”,最终促成了猎鹰重型的石破天惊。然而,还有另外一张时间表,在相同的时空里却记录了不一样的SpaceX:2006年起猎鹰1号3年里连炸3次,质疑私人航天可行性之声骤起;2015年起陆地和海洋回收数次失败,有人表示回收无望得不偿失;2016年地面测试火箭爆炸,有人质疑技术实力、管理能力……在人类求知的漫漫长途上,标注节点的或许大多是成功闪烁的光芒,但如果没有无数个日日夜夜和无尽的探索付出,拓宽人类领域的那一小步也就永远无法迈出。

当然,单纯从运载能力上来看,猎鹰重型并不是“太空中最亮的星”。“前有古人”,不及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火箭土星5号;“后有来者”,不及尚在研制中的新格伦火箭和SLS太空发射系统,甚至在未来应用上前景也并不明朗、并不久远的爆炸也令人心悸。但它依然被很多人视为“打开了一个新纪元”,因为其出色的火箭回收技术和令人咋舌的成本控制,搅动了长久以来波澜不惊的航天市场。有人据此判断,2018年将会是商业航天元年。SpaceX的火箭创造了当代航天航空的高度,也前所有为地降低了航天对于普通人的门槛。专家预测,商业航天将是一个超万亿的市场,涵盖了小卫星、太空旅游、新材料、航天生物等领域的巨大商机。打破联合发射同盟的垄断、争取NASA的巨额订单是SpaceX的初衷,但在引领全球范围内航天领域的创新、激活航空航天系统的巨大生产力上的确功不可没,有望掀起人类航天史上的又一次高潮。

2.7-7.jpg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SpaceX就像一个多棱镜,透过它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各种解读。有商业航天的潜力,有人类太空的远景,有研发体制的探讨,也有科研压力的紧迫。不可否认,1年多前我国成功发射的国内最强“长征5号”运载火箭,在运力上不及今天的猎鹰重型,只有规划中的“长征9号”才足以支撑我们的“登月计划”。而这种差距,自中国航天诞生起就一直存在。要知道,人类历史最强火箭“土星五号”在1969年就已经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而中国这时候还在为第二年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做准备,工具是用远程导弹改造的长征1号。技术代际间的差距不是等差数列,不是靠简单的加加减减就能抹平。越是高精尖的技术革新,越会带来指数级的质变。然而,太空浩渺无穷,通往太空的路从来也不只有一条。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我们也终将抵达技术变革的奇点,开启属于自己的航天新时代。

在“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墓志铭上,刻有这么一句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可见,仰望星空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只有脚下的土地足够坚实,才能支撑起望向遥远的灼热目光。

这正是:猎鹰翱翔,长征起航;脚踏实地,再见真章。

各位晚安。

(文 | 盛玉雷)


新公众号名片.jpg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