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四川又双叒叕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了!
是撒是撒,你没有看错,2018这才刚刚开年,四川已经四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啦!
先前的3篇报道,内容涉及经济提质增效、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法治建设等方方面面。
今天头版头条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专栏稿件,可谓分量十足,文章热情点赞阿坝州生态绿色发展,生态扶贫。
一开头,就把目光对准了阿坝州茂县凤仪镇南庄村的一户农民——李元生。他家4亩承包地和24亩坡地,全都种上了青脆李、红脆李,去年收入30多万元。南庄村家家户户都种李子,平均每亩年产值可达1万多元,最高5万元。去年,全村最后两个贫困户甩掉了贫困帽。文章中提到,“阿坝州已建成核桃、花椒、木本药材等各类林业产业基地68.9万亩,年产干果、木本药材、森林食品等林产品1.3万多吨,72.5万名群众从中收入11.5亿元。”
汶川县大寺村在四川省林科院产业帮扶专家组的帮助下,学会了脆皮李的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村民杨军将原来4.5亩地改种脆皮李。2017年李树开始挂果,扣除成本收入3万元,摘掉了贫困户帽子。如今,大寺村漫山遍野都是种植园,农家乐也顺势红火了起来。“以前根本没想过,我们这里还能有城里人来耍。”村民杨军感慨。大寺村去年全年接待游客1000余人,营业收入超过10万元。2016年8月,大寺村申报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同样盯上了果树种植的还有黑水县木苏乡的日十多村,在乡政府的整体规划下,由该村村民杨珠头牵头,建起了日十多村特色水果基地。基地采取“支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经营模式,流转了土地约300亩左右,主要种植红脆李和红富士苹果,林下种植莴笋和大蒜。“去年,贫困户甲瓦在我这里做工挣了5000多元,他告诉我,这种不用离家太远就能打工挣到钱让他非常的高兴。”杨珠头说。
汶川县漩口镇群益村 “第一书记”陈浩说:“以前村民是守着‘金钵钵’过穷日子,我的心里很着急,其实只要进一步提高土地收益,依托目前汶川县南林北果的发展契机,发展中药材种植肯定可以帮助村里脱贫致富。”近年来,群益村积极发展中药材的种植,生态庄园的建设,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的增加了土地收益,为群益村的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汶川县大寺村的青脆李
绿色发展让阿坝人民尝到了甜头,产业转型也在迎头赶上。
“5·12”地震前,汶川水磨古镇还是一个工业重镇。镇上烟囱林立,环境污染严重。灾后重建,阿坝州将所有企业搬离古镇,打造藏羌风情旅游名镇。如今,古镇百姓在自家房屋开餐馆、宾馆,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水磨古镇的嬗变,见证着阿坝绿色崛起的努力。阿坝州委书记刘作明掷地有声:“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绿色是阿坝最大的底色,生态是阿坝最大的资源。”
水磨古镇
坐落在理县西山20公里公路尽头,海拔2600米的浮云牧场,是以旅游休闲体验、高山浮云景观、生态农产品供给为一体的高半山首个户外体验式酒店,目前项目已获得“中国十大最值得去的民宿”、“最具投资潜力项目”等殊荣。随着"网红民宿"知名度的提升,也成为了理县“高半山旅游+扶贫”的成功典范。
“我本来也准备就这样平淡养老了,但浮云牧场建好后,来这儿的游客越来越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鼓励下,我就利用自己的木工特长,花了四个月,把老房子收拾出来。去年国庆我们接待了十多位游客,住宿费他们愿意给多少我们就收多少,再卖点土特产、地头菜,我们也收入了3000多元,今年脱贫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浮云牧场一家民宿的主人李加荣老人说道。
阿坝州红原县牧场一角
从“靠山吃山”到“靠山治山”,退耕环牧让阿坝州藏区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我们受够了风沙的苦,希望家门口重新绿起来。”
为保护草场,若尔盖县求吉乡上黄寨村成立生态畜牧合作社,用圈养代替传统放牧,减少草料浪费,减轻对草场的破坏,冬天也可以喂养牛羊,经济收益大大提高。阿坝越来越多的羊群从草场走向圈舍,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
阿坝州若尔盖县辖曼镇河拉村,大风把牧民夺吉当周的头发都被吹得竖立起来,“要是在5年前,这么大的风一刮,肯定沙起尘飞遮人眼;现在高山柳长起来了,沙尘飞不起来了。”夺吉当周话中透着喜悦。
若尔盖热尔大草原
绿色发展,让阿坝全州已有自然保护区25个、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风景名胜区9个。全州创建省级生态县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46个,省级生态村30个、州级生态村529个。
生态扶贫,阿坝下足“绣花”功夫。据介绍,阿坝每年整合3亿元资金推进生态扶贫,深度开发造林绿化、沙化治理、森林管护、草原湿地保护等生态公益性岗位2.6万个,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名符合条件的劳动力在生态公益性岗位就业。
四川阿坝州境内,层林尽染,随拍即如画。朱虹 摄
数据显示,2017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27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51:1,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下降到2017年底的171万,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3160个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其中,绿色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绿色,正成为阿坝州,乃至整个四川最亮丽的底色。
就像龙小妹儿今年年初开张头篇《2017,四川声音@人民日报》里说的那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自然和谐的天府之国,正满怀信心,步履坚定,迈上新征程,再上新台阶。(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 宋豪新、周灵亚、李强强、桑吉、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