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3月14日讯(通讯员 薄云娜)“是→点头,不是→摇头”、 “腰胀 腿痛” 、“左小腿触电到脚背”……跟随着一张张手写小纸片的提示,74岁的聋哑老人王爹爹在手术台上不断对医生做出准确的反应。这是近日发生在武汉市中医医院暖心的一幕。
王爹爹是一名聋哑人,上周突然小腿疼得厉害,不能动弹,女儿便带他来到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就医。经检查,王爹爹是由于腰椎管狭窄导致了左下肢剧烈疼痛,为缓解其疼痛症状,接诊的主治医师杨欢、甘宁团队立即为其安排了腰椎间孔镜微创手术。
甘宁医生介绍,通常情况下,这种局部麻醉微创手术是相对安全且迅速的,但是由于王爹爹是一名聋哑人,平时都是女儿手语与他沟通,医护人员不会手语,家属又不能随意进入手术室,而手术需在腰椎脊髓神经附近操作,有一定的风险,一旦损伤到神经就会导致老人瘫痪,因此,术中需时刻与病人进行沟通,不断得到病人“是否有触电反应”的反馈,才能有效避免损伤神经。
难题出现了,王爹爹既听不到,也不能说话,医生和护士们只能比划着跟他交流,怎么样才能让爹爹即能充分理解又能迅速做出反馈呢?主刀杨欢医生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不断在A4纸上写出需要交流的大字:“是→点头,不是→摇头”、“左小腿触电到脚背”、“腰胀 腿痛”……让助手举在老人面前,加上比划手势,终于突破了交流障碍,做到了有效且准确地交流,就这样,平时1小时内就可以做完的手术,这次整整花了1小时40分钟,才得以圆满完成。
手术后,为更好地了解王爹爹的恢复状况,医生们继续之前的沟通方式,每次查房都拿着一叠厚厚的纸条,对普通病人的一句最简单的指令,对王爹爹来说,理解和行动起来都有一定难度。“术后疼痛几分”、“膝关节伸直抬腿 左 右”、“腿麻→小腿外侧、足背、臀”……甘宁耐心地拿出每张纸条,“手舞足蹈”地提醒着老人,老人跟着一张张纸条的提示,不断做着配合动作。
从入院到手术再到恢复出院,老人一共在医院住了7天的时间,而医生护士们手写的纸条却足足有20多张。每次检查过后,王爹爹都会带着微笑双手不停地竖起大拇指,一张张手写的纸片组成了老人和医护交流的爱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