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旅丨海南与南海的故事,都在这里
2018-04-13 21:51:00 来源:人民网

1512547847652055325.png

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区总面积达44500平方米,馆藏文物约2.5万件(套)。

馆内常设基本陈列4个,包括《海南馆藏文物陈列》《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及《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这些陈列全方位展示了海南的移民发展历史,海南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一道创造的海南岛特有的文化、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存等。

海南省博物馆外景1.jpg

图:海南省博物馆外景。

“朱庐执刲”印

中央政权管辖海南的依据

1.1.“朱庐执刲”印.jpg

图:“朱庐执刲”印。

1.“朱庐执刲”印 -1.jpg

图:印章阴刻文字。

边长2.5厘米,高1.9厘米。1984年于海南省乐东县志仲镇潭培村北出土。

这枚银质方形印章,印纽兽头鱼身,通体刻满鳞纹,月双耳,尾鳍回摆,有须纹,鱼身呈反“S”形蜿曲状,中部拱起用于穿穗绳。印面阴刻篆文“朱庐执刲”四字,笔画圆劲流畅,篆法谨严凝重,为西汉前期至中期的典型风格。

该银印形制同云南石寨山六号西汉墓出土的金质“滇王之印”及日本九州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相似,在风格上完全一致。据考证,此印是西汉晚期政府颁给朱庐县守官的赐印,极为珍贵稀有,被誉为“海南第一古印”,也是海南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官印,为研究西汉爵制、印制及朱庐县的始置提供了依据,说明在西汉时期中央政权已经将海南置于管辖之下。

《顺风东西沙岛更路簿》

海南渔民最早开发南海岛礁的见证

2.1东海更路簿.jpg

图:《顺风东西沙岛更路簿》。

2.2东海更路簿.jpg

图:《更路簿》内页样貌。

长21厘米、宽14.5厘米、厚2.8厘米,对折双面纸,被誉为“南海天书”,由博物馆于海南琼海潭门征集。

“更”是渔民使用的长度单位。“更”原本是古代的时间单位,航海时一更通常可以行走60华里,所以一般以六十里海路为一更。“路”是航行路线。

《更路簿》是海南民间以文字或口头相传的南海航行路线知识,它详细记录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准确位置、航行针位(航向)、更数(距离)和岛礁特征,是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南海航行的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结晶,也是海南渔民最早开发南海岛礁的见证。现存最早《更路簿》手抄本产生于明代。

铜釜

对于研究汉代设郡海南有重要价值

5.铜釜-1.jpg

图:铜釜。

汉代,高55.3厘米,口径61厘米,耳高7厘米,宽6厘米。海南省儋州市洛基镇出土。

该青铜四耳釜,盘口,直身,圜底。口沿外附四个环形绹纹耳,耳上各立两只小兽。直腹,腹上装饰三道凸弦纹。海南岛西部出土的青铜釜,应是汉代伏波将军的队伍带来的行军锅,可以推测他们曾经驻扎于此或在此采取过重大军事行动,对于研究汉代在海南岛设郡开发具有重要价值。

《琼黎风俗图》册

海南黎族原住民的历史留影

图:《琼黎风俗图》册(部分)

纸本,设色,纵46厘米、横74厘米,落款署邓廷宣。邓廷宣是明初人。据专家考证,此图册当为清代仿制品。

明代中央政府为了解海南岛风土人情,曾委派画师进行描绘,并配以诗文解释。

此册描绘的是海南岛黎族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情景。共15开,均为右图左题,分别是:“建屋”“纺织”“耕种”“对歌”“嫁娶”“聚会”“跳鬼”“取香”“采藤”“放排”“传信”“贸易”“渡河”“谈判”“渔猎”等。图中人物线条简练,色彩鲜明又多用原色,色调和谐统一;山石背景用青绿法,勾勒填色,渲染得恰到好处。

(藏品图片均由海南省博物馆提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黄晓慧 闫 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