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96幅作品如何讲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
2018-04-13 21:51:00 来源:人民网

大江东

上海有个美术展,自2017年10月28日开幕以来,先后两次延长展期。来自中华艺术宫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8年4月15日展期结束前,展览累计参观预约批次已近万批。

上海有个美术展,已然成为全市党性党课教育的特色品牌,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上海,中华艺术宫,在这里举办的“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自“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几乎成为一个红色磁极,吸引了持续火热的观展热情。一个美术作品展,如何能成为党性党课教育的特色品牌?这个美术展,又如何讲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那段让人心潮澎湃、铭刻至今的红色历程?展览呈现的96幅珍贵画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展览即将闭幕之际,东妹纵览“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让这批作品,再度带领我们走进那段峥嵘岁月,让更多读者的心中,留下这一永不闭幕红色画展的鲜明色彩。

从石库门到窑洞门,展览从红色原点上海出发

走进展览现场,石奇人的《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上海) 》,成为夺睛之作。

1921年,中共一大在望志路106、108号(也就是今天的兴业路76、78号)召开,石库门的红砖青瓦从此迎来了历史性的新生。《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上海)所再现的,就是那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1

《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上海)》石奇人,本文图片均由展览主办方提供

这是展览的开端,更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征程的开端。从这里开始,展览用一幅幅经典画作,带领观众从《一大会址》《拂晓·辅德里——中共二大会址》走到《中共四大》《团中央旧址》,用《遵义会议》《南昌起义》《井冈春雨》等作品,回溯那段激动人心的红色历程。

杨可扬的《开创历史新纪元》,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版画作品。这幅作品所描绘的这张“集体照”,所表现的是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石库大门里召开,从此,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出席的13名正式代表,代表了全国50多名共产党员。作品线条较为简洁,非写实主义作品,每个人表情都有细微差别,但都透出共产党人所特有的坚定。

俞云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吾土吾民》尤其引人瞩目。这幅作品尺幅不大、朴实无华,却生动刻画了动荡社会下,最底层农民困苦挣扎的形象,传神地表达了他们在国难中无奈失望、无所依靠的真实情感。画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画作中所流露出的深切历史关怀,令人动容。

“从《瞿秋白像》《巴金像》等作品中的名家名人到《吾土吾民》等作品中的普通百姓,俞云阶的肖像油画被美术界称为‘时代肖像’。”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介绍,《吾土吾民》当之无愧是“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中的一幅重要作品。

《井冈春雨》,选取了毛泽东和井冈山地区军民一起插秧的内容。这件作品中没有武装斗争,没有红旗招展。画面中背着大刀的赤卫队员,红军中的司号员,以及毛泽东左边的红军干部,还有画面右侧驾着的步枪,都告诉人们这是战斗的间隙。春天的生气,春雨的孕育,一切都和“井冈”联系到了一起,在审美领域为那个时代带来了春天。

2

《井冈春雨》唐小禾 程犁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的作品《老乡》,是画家本人从石库门出发采风,在梁家河居住时构思创作的毛泽东和普通陕北老乡的合影。画面上的毛泽东平易亲切,与一陕北老农并排而立。在作品的构思上,把毛泽东还原成老乡的面貌,表现出伟人身上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这样处理下的画面具有了普世价值的意义,展现了作者在描绘的英雄主义题材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体察。

3

《老乡》施大畏

这件作品曾入选文化部“中国五千年文化”展,曾在西班牙、以及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它不是鸿篇巨制,但我在创作时有非常饱满的感情。”施大畏感慨。

从窑洞门到天安门,经典画作累积澎湃情感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为什么挑选了96幅作品予以呈现?这96幅作品,又有什么样的入选标准?

据介绍,这一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型红色主题展览,以96幅作品,象征的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6年卓越历程。96幅作品中,既有上海著名前辈美术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也有上海美术中坚力量的精品力作,还有诸位青年美术家的优秀新作。可以说,这是上海美术家一次整体的亮相。

“用上海美术家的作品来反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因此,选取的都是出生在上海或在上海工作的美术家的作品。”李磊介绍。

这其中,不少经典画作,可谓是主题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比如,展览现场让不少观众驻足停留的史诗性巨作——陈逸飞、魏景山的《攻占总统府》。

《攻占总统府》,俯视角度,高视平线和开阔视野,可以看到远处的钟山和南京城市建筑。“他们还专门制作了一个泥塑小稿,从不同角度观察效果,人物的安排根据构图的需要进行调整,并在不同的光源下反复照射尝试。”李磊介绍,这幅作品,今天是被公认为历史题材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陈宜明的《晨曦——上海解放》中,艺术家没有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设想了解放军官兵在入驻上海城后,夜宿街头巷尾,迎来新生城市第一个清晨的景象。作品通过对街头场景和解放军战士在清晨酣睡的细节刻画,富有感人的抒情性,画面也衬托了新生的上海的和谐安宁。

1972年,陈逸飞与魏景山前往南京梅山铁矿采风写生,回来后合作创作了以“工农兵”为题材的大型油画《开路先锋》,成为中国当代绘画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高峰。

4

《开路先锋》陈逸飞 魏景山

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一触即发的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作者选择了位于高处的了望塔的一半,使画面处于一个险峻的高度之上,令画面构图奇特;站岗的战士像雕塑一般地矗立,又像雕塑一般富有体量感。

5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沈嘉蔚

吴湖帆的《原子弹爆炸》,以传统的卷云皴和没骨烘染法描绘了原子弹爆炸时不断翻涌、徐徐上升烟云巨柱的场景。用传统手法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不仅吴湖帆是第一次,在近现代绘画史上也绝无仅有。

6

《原子弹爆炸》吴湖帆

谢之光的《万吨水压机》,在中国美术史上无疑是一件影响了数代人的跨时代作品,气韵生动、虚实相济。“谢之光几次带领学生深入厂区写生构图,与工人弟兄同吃同住,在现场反复画了几幅素描后,仔细推敲,提炼概括,构成定稿,不顾已届花甲之年,完成了这件巨制。”展览现场,导览员为观众细细讲解。

7

《万吨水压机》谢之光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描写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陈佩秋将稻田里的寻常农作物,画得《饱饱金珠胜似春》;方增先的《母亲》、刘海粟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程十发的《我们的朋友遍于天下》、吴冠中的《长城》……

在党的诞生地,这些画坛大家们,用自己的作品,细细描绘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起步,经历井冈山、长征、延安窑洞等艰苦卓绝的斗争,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宣告成立。用画笔,记录时代的云卷云舒,用画笔,抒发满腔的情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琪由衷感慨:“你脚上的泥土有多厚,反映出你心中对于人民的感情有多深。”

从天安门到复兴之门,有温度的现实创作感动更多观众

4月3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迎来了自己的第100万名观众。

在上海工作的陈正成为这名幸运儿。有着近20年党龄的陈正胸前别着党徽,他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二次来观展,“展览形式很新颖,看了展出之后觉得效果也很震撼,听说4月15号要闭幕了,今天自己又来看一遍,没想到门口就被这么个幸运降临了。”

8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迎来了自己的第100万名观众

自去年10月28日拉开帷幕以来,展览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在留言区,观众们纷纷用纸笔写下意犹未尽的肺腑之言,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有老党员留言道“展览震撼、情感真实、技艺高超”,有华侨写下“盛世中华不是梦、民族复兴正当时”,有小朋友在参观后写下“长大后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还有外国友人写下“With great power, China takes more responsibility(中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负责任)”……

在引发社会反响的同时,展览也受到越来越多青年观众的喜爱。“上海最强阵容护航最红美术展,颜值逆天!”“厉害了!上海打造‘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党性党课教育美术展”“热血青春,始于足下”……在微信、微博、B站等青年人聚集的互联网社交平台,观众们通过生动的话语对展览的欣赏。

上海市光明中学学生记者团成员储倩倩通过学校的官方微信平台抒发心声,“时至今日,这些有温度的现实题材创作还在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每一位学子,继续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复旦中学党支部通过互联网发声,“追寻历史足迹,展望伟大百年……”

9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现场

在宣誓区,巨大的党旗下,一组组党员在此右手握拳举过肩,在领誓人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一批批党员们纷纷以参观展览的形式了解党的发展历程,以重温入党誓词的方式牢记初心与使命。

而在展览的最后,一批批现实题材的崭新作品,饱含着人们亲历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浓烈情感。

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从开始的全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后期完全使用自主研发的技术,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见证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吴云华的《都市脊梁——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者》,反映的便是在这个过程中,轨道交通的建设者们付出的极大的心血和精力。

10

《都市脊梁——上海轨道交通建设者》吴云华 中华艺术宫藏

浦东陆家嘴区域,早已屹立于世界城市镜像之林。孔德润的中国画《浦东陆家嘴》,便是一幅覆盖整个陆家嘴全貌的作品。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等主要建筑,尽在其中。

11

《浦东陆家嘴》孔德润 刚泰美术馆收藏

一个展览,让艺术的魅力激发出全城浓烈的集体情感,掀起一股气象万千的城市人文新风潮。正如艺术评论家李向阳所言:“站在这些作品前,隔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我们依然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艺术家们绘就的每一笔,都来自真实的火热生活。时至今日,这些有温度的现实题材创作还在感动着我们。”(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曹玲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