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顶一万句》成话剧,长城脚下刘震云带你读
2018-04-15 21:29:00 来源:人民网

1512547847652055325.png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即将于4月20-22日登录国家大剧院,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作者、著名作家刘震云于近日在长城脚下,带领50余位读者,朗读该话剧作品文本,分享小说和话剧的背景和创作。

话剧《一句顶一万句》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由牟森亲笔改编并执导,以曹青娥的多舛命途为主线,讲述了三代中原人自我救赎的历程,力图呈现中国百姓精神生活的图景。短短三个小时里,16名演员饰演60余个角色,跨越70载的时光,为了一个“说得着”的人,寻遍中原大地,求索命运轮回的前因后果。

633天的筹谋策划,411天的艺术构思,148天的制作安排,70天的排演创作……一组数字映证了话剧《一句顶一万句》创作之艰。“中国话剧做起来比较艰难,只有有志于开拓方向、不计名利、孜孜不倦的人才能坚持,凡是能为中国话剧发展作出微薄贡献的事我都乐意做。”刘震云这样解释改编话剧的初心。

游云摄4.jpg

图:刘震云参加朗读会。

形式美带动文化美

“戏剧与小说、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三种艺术形式。这部话剧开创了话剧的一个新方向、一种新形式。”刘震云介绍道,“这不是一部讲故事的话剧,而是一部说心事的话剧,说的都是肺腑之言。”

经由牟森的改编,“获救”将成为话剧《一句顶一万句》中重要的主题之一,“杨百顺和牛爱国,都是通过执拗地找,来完成自我救赎的。” “黑暗与光的关系”和“岔路口”,则是剧中的两个核心意象:“怕黑,照亮”的诉求与“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诘问贯穿全剧。

好的作品也要有好的呈现角度,话剧《一句顶一万句》讲的是百年中国的疾苦,着手处却都是小人物、琐碎语,零距离触及观众内心。

登高望远,长城古朴而壮丽,在这里品读百转千回的经典《一句顶一万句》话剧文本,民间百姓的世态人情在读者深情并茂的朗读中愈发深刻。

“活动的形式特别好,从长城到剧场,唯有文化能支撑着延续不绝。”“作品从剃头匠、铁皮匠等贴近生活的小人物说起,以小见大地折射底层辛酸等社会问题,离人们很近,所以受欢迎。”现场的读者说。

文化回归从阅读开始

经典不衰,文化相通。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出版于2009年,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出版八年来,小说被翻译成了20多种外国文字。刘震云认为,经典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今天可以,明天可以,50年、100年后也可以。“作为鼓楼西剧场推出的首部大剧场作品,话剧《一句顶一万句》以宏大的视野说出百姓的肺腑之言,唤醒人们对阅读、戏剧的重视,在蕴含着中华厚重文化的长城脚下阅读,不正是一种文化回归吗?”该剧制作人、鼓楼西剧场总经理李羊朵介绍道。

在活动现场,刘震云带领大家朗读了精彩片段。阅读的魅力无穷而深厚。一位观众自我介绍:“没赶上剧场的车,就自驾了130公里追赶大家,感受一下长城脚下阅读的氛围。”

游云摄.jpg

图:参加活动的朗读者合影。

文化保留在方言中

用方言朗读剧本片段的环节成为了全场的亮点。置身于“中国普通话之乡”的滦平县,朗读会却因各地方言的汇聚而更加有趣。“有客到啦,孝子就位啦”“张班枣的客往前请啊——”操着一口河南方言的吆喝,惟妙惟肖,引得观众一阵大笑。一位参与者在朗读时,还声情并茂地表演,那上挑的眼神、摆开的手势,俨然已是剧中人。

粤、豫、鄂等各地方言也接连登场,带着地域特色,与话剧文本相得益彰。正如活动参与者金石飞所言,“文化也保留在方言中”。

一路行,一路品,一路悟。“说得着,一句顶一万句,说不着,一万句顶不了一句。”话剧深邃,千言万语中,我们也寻找着和自己说得着的人。

小贴士

该剧由北京鼓楼西出品,将于4月20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首演,随即开启全球巡演。

(本文图片由游云提供)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N度生活工作室 徐腾跃王 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