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
2018-04-20 17:38:00 来源:人民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与此同时,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建设初见成效。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如何发展?本期思享者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蔡拓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肖晞教授以及福建师范大学鲁鹏教授一起来探讨。

640.webp.jpg

蔡拓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640.webp (1).jpg

肖晞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640.webp (2).jpg

鲁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思享者:构建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机遇?

鲁鹏: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学者就意识到,构建和发展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十分重要,并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努力。但当时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自身对外交往经验也不充分,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已经在学科内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许多中国学者对构建中国自己的理论动力不足。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从大国视野出发进行顶层设计、利益界定、战略规划。中国学者据此提出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时代课题。

中国学者开始对西方理论进行反思,逐渐认识到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和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反差,审视西方理论的学术基础和实践效果,质疑其科学性和适用范围。这样的质疑和反思促使中国学者总结中国经验、探索中国理论,促成了学科新成果的取得。

如今,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的构建迎来了重要历史机遇期。一是中国学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认识西方理论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中国理论。二是新时期中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鲜中国经验。三是中国学者的学术自信不断增强。学者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借鉴智慧,顺应国际社会对新国际关系理论的期待,立足中国外交实践,力图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来研究阐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推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突破。

思享者:近年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形成了一批厚重的理论成果,对中国外交实践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鲁鹏:

一是提出国家关系理论新框架。当前,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断深入。而一些西方学者仍然以结盟对抗和干涉思维思考国际关系,妨碍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对此,中国学者指出,中国不会像西方那样将各国视作截然对立的矛盾体,以消灭对方为目标,而是认为彼此可以相互依赖、共存共生。中国主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迫切愿望,也成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石。

二是提供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当今世界,不确定性突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仍然要让世界对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现状无条件接受,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及建构主义这三大主流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都对国际体系存在的问题避而不谈,对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不出有效解决方案。中国学派在经验事实和理论层面对国际关系现状进行了反思,特别是主张消除西方一元价值观、二元对立思维对国际关系实践的负面影响。立足中国外交实践,中国学者总结国家的发展观、安全观、文明观、治理观,为中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理论支撑。

三是提出中国风格的外交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外交实践的深入广泛开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大势,提出了一整套外交新理念新举措新战略,指导中国外交呈现鲜明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中国学派阐明中国外交所遵循的思维逻辑,明确中国对现行国际体系积极参与、贡献和改革的良好愿望,把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阐明中国在处理大国关系时遵循的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系统解释各领域各方向对外政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不仅有助于消除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促进中国外交战略的顺利实施,也将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肖晞:

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还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依据中国理论视角,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其中,正确义利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外交工作中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中国发展与世界转型互动的进程,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诉求和鲜明特色,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新思路的重要表达,也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思享者:今后,更好构建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还需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鲁鹏:

提升理论品质。应致力于形成兼具科学性与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学派总结了中国对外交往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并针对国际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今后需要将这些相互关联但又彼此不同的议题整合起来,在相关领域实现核心概念共享与核心问题共通,形成系统解读国际关系的中国理论体系。同时,还需要理顺这些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提高中国学派的理论逻辑自洽性。此外,还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并赋予其现代内涵,形成既能科学解释国际关系现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扎根外交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现实解释力。中国外交是中国学派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中国学派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外交的关联性,与外交实践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与中国学派的内在联系越发紧密。“一带一路”倡议超越西方国际体系的局限,将中国学派对优化国际治理体系的构思具体化;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打破国际关系中大国争霸逻辑,印证了中国学派提出的大国之间协调相互关系、维持互动过程的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则直接为中国学派提供了新的核心概念。在今后的研究中,中国外交与中国学派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进一步加强。

推动交流合作。努力提升中国学派的国际影响力。建设中国学派,不仅要明确中西方理论的差异,更要理解这种差异形成的社会历史过程,增进彼此理解,促进中西方理论的交流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中国学派在全球学术共同体中的影响力。

蔡拓:

今天,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跨国性问题、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多,人们不能再局限于国家视域和领土边界来思考解决之道,而需要以宏观视角从整体上予以回应和处理。构建国际关系的中国学派要能够为人们观察国际问题、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比如构建全球学。全球学的构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能力,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享者工作室 何民捷 曹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