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察:数据与媒体,美妙的一对
2018-04-25 08:49:00 来源:人民网



智观天下.png

近日,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大数据与媒体”大咖对话在江西南昌举行,新华智云总裁徐常亮、清博大数据副总裁黄丽媛、滴滴出行媒体研究院研究员胡明晨围绕“大数据应用将有哪些新的场景”“大数据在媒体端的应用”“传统媒体记者如何利用大数据做出好看的新闻”等问题进行讨论。今天,小智就把几位大咖的观点整理一番,以飨各位看官。


论坛现场(时雨摄,下同)

大数据应用,场景很丰富

徐常亮认为,大数据是在一代代不断更新中,大数据可能还没有真正地在所有领域都用起来,只是在互联网公司应用得比较普遍。最重要的是一个公司是不是能把大数据的思想运用到各个环节。比如,现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可以广泛应用大数据,但是实际上这些场景大数据还没有进入。

胡明晨说,滴滴出行对大数据的应用就是在不断丰富新的场景。滴滴每天近3000万的订单数可以挖掘的有价值内容很多,比如,这些数据可以提供给市政部门设计智慧信号灯,可以提供给交管局惩处酒驾,可以提供给公交部门提供合理的车辆调度。

黄丽媛的观点非常明确,她认为大数据应用肯定是在一个快速推进期,像“大数据+交通”“大数据+舆情”这样的组合一定有光明的前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并不是可以很容易地下沉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面运用大数据的远远不如购买大数据管理系统或依靠大数据增值服务赚钱的多。


黄丽媛

大数据+媒体,妙不可言

徐常亮曾在纽约时报开发过数据新闻的生产系统,现在在新华社和阿里巴巴的合资大数据传媒公司做CEO,更有机会接触数据新闻。他认为,数据新闻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关注度,数据和新闻加成还能达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新华智云开发的机器人利用大数据系统写稿,不仅限于文字,现在还可以抓取图片或视频,很快形成图文新闻或视频新闻。记者可以成为工业新闻流水线上设计模板的设计师,定义自己的风格,这并不会使新闻千篇一律。


徐常亮

胡明晨对大数据在媒体端的应用非常有信心,这和滴滴出行成立媒体研究院的初衷是一致的。滴滴是一个有4.5亿用户的平台,微信号、支付宝账户都拥有数以亿计的粉丝,每天产生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影响相关受众。它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自媒体,可以挖掘数据做很多新闻选题。比如,滴滴曾经和人民日报合作,通过对北上广深夜间打滴滴的数据统计,关注“都市夜归人”,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况,创作有温度的作品。通过对通勤时间和距离的数据挖掘,关注城市的变化和便利度。滴滴做媒体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企业,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可以引发更多的横向合作,对企业公关、外联、品牌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大数据来了,老记者们怎么办

徐常亮认为,传统的媒体记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尤其是想探究数据背后东西的好奇心,这是记者的优势所在。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找到数据和使用这些数据,不了解某个行业数据的特点或者不会使用专业的软件。另外,缺乏数据思维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需要逐步培养。记者要善于“凭计算之力,求数据洞察,赋万物为媒”,把数据和新闻巧妙结合起来。

黄丽媛一直强调,传统媒体记者应该有做数据新闻的自信,而且过往的数据证明人民日报、央视的一些媒体公号在这方面毫不逊色于自媒体公号。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把数据搜集、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这些问题交给机器完成,让记者或数据分析师解放出来,更多地思考高层次的问题,给出更加准确的对策建议。传统媒体记者深耕一个领域,对这个方面出现的数据会更有发言权,这时候就应该发挥好这个优势,请第三方或互联网公司理解记者的创作意图,提供更理想的产品设计。

胡明晨说,传统媒体人的新闻热点判断力和策划能力是很强的,这是编辑记者的看家本领,大数据时代来临并不会颠覆掉传统媒体人的饭碗。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对新闻点并不敏感,策划和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方面反而不如媒体人。比如,滴滴出行和传统媒体合作推出的金融人士出行分析、雾霾天出行分析等数据新闻产品都是来源于媒体人的“idea”,他们找到了有温度的视角,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技术团队开发出了爆款产品,因此获得了成功。


胡明晨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刘烨整理,时雨摄影)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