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熊孩子”,莫用“熊办法”|睡前聊一会儿
2018-05-03 23:23:00 来源:人民网

WechatIMG168.png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近日,一则关于7岁男孩踢了男青年反遭暴摔的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无独有偶,前段时间也出现过女子因不堪吵闹飞踹邻座女童的事件。诚然,孩子顽皮淘气,家长疏于管教,但用“暴摔”“飞踹”的方式,逾越了法律的底线。有的网友甚至为以“暴”制“淘”点赞,欠了些包容,多了些戾气。

一段时间以来,熊孩子用可乐“洗”钢琴、拆卸邻居模型、公交车放鞭炮等“花式闹翻天”的事例,广为人知。据统计,超八成受访者对“熊孩子”感到头痛。所以,不放任孩子肆无忌惮、我行我素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对未成年人逼停火车、刮花文物、凌虐同学等出格甚至涉罪的行为,批评教育、依法惩治是使之迷途知返的最后关隘。但如何应对熊孩子日常的“小打小闹”,考验着成年人的智慧。

timg-35.jpeg

对“熊孩子”的无奈,其实是对“熊家长”的批评。孩子高声喊叫,却得到“将来准能成为歌唱家”的赞许;孩子惹了祸,一味以“他还是个宝宝”开脱……无原则地溺爱,放任自流地“释放天性”“保留童心”,是不少家长的认识误区。家长本应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但当孩子闯入公共空间,突破了“不干扰他人”的边界,“宽容”就不应成为撒手不管的借口。毕竟,懂得规矩是孩子进入社会、育德成人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孩子小不懂事”是不负责任,“家长不管,我帮他长记性”的观点则有些矫枉过正。毕竟,很多人拿捏不好行动的分寸。一段时间以来,《反击熊孩子》《不动声色对付熊孩子》等网帖成了“各路高手”大显其能的场域,趁家长不注意暴打一顿、送一套练习册等“损招”层出不穷。可是,明说不行,就要施放暗箭?讲理不成,非得诉诸暴力?其实,很多方法无非利用了孩子的幼稚,殊不知,用暴力、恐吓的方式泄愤,不一定能“长记性”,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挥之不去的阴霾。

过激的反应往往与不当的认识如影随形。尤其通过“故意猛推孕妇”等未经证实的新闻,甚至是人为编造的故事推波助澜,轻易点燃了人们对“熊孩子”群体口诛笔伐的热情,似乎熊孩子都成了不可救药的混世魔王。有人说:这个世界已经容不下熊孩子了。其实,拒斥“熊孩子”,虽然并非事出无因,但把具体问题抽象化、标签化、污名化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全社会理应拥有更加宽容的心态,才能以爱心唤醒童心。

面对“熊孩子”,要多一分理解。某种意义上说,“熊”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小心灵对外界的第一次探险。顽劣、顽皮本在一墙之隔,捣蛋或许肇始于心智不健全、是非观模糊,但也很可能仅仅是类似打翻碗、砸了酱油瓶的无意之举。正如哲学家笔下的孩子,不断将自己堆好的沙堡推倒重来,创造与毁灭纯乎一心、无关善恶,不加辨别的苛责,只会搅乱教育本身的节奏。

timg-39.jpeg

面对“熊孩子”,更要多一分耐心。虽说孩子天生是一张白纸,但不同纸张有不同的光泽与硬度,如何为人生的画纸涂上亮色,需要精心准备各种画笔和颜料。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话并非仅仅针对父母,也应该和所有与孩子擦肩而过的“路人”共勉。无论是不居高临下、不纸上空谈,与孩子平等沟通,还是拒绝“哄骗”与“斥骂”、走好“管”与“教”的平衡木,是家长必须上好的课。至于与熊孩子相遇的陌生人,只要不出格,微笑地走开不失风度,向父母说明也并非多管闲事,何必睚眦必报呢!

这正是:熊娃撒野打闹,家长责任难消。路人不堪其扰,岂可以“暴”制“淘”?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石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