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三农保险是“广阔天地”,万亿级市场诱人!
2018-05-18 14:11:00 来源:人民网

日前,全球咨询管理企业麦肯锡日前捧出了一份带着泥土气息的调查报告——《中国保险业白皮书2018》,目光对准中国的三农保险市场。

报告指出:保障农业生产的农业保险,在中国的市场潜力5年内有望超过千亿元人民币;面向农民医、养、住、行等全面风险保障需求的农民保险,有望成为中国下一个万亿级规模的市场。农村保险作为普惠金融的一部分,在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农业融资、推动农民增收、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将有更多创新和发展空间。

麦肯锡此次报告的标题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中国人民熟悉的话语,用在这里意味深长。因为,中国保险业刚刚宣布进一步扩大开放,对全球保险“大咖”们来说,三中国农保险市场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那么,当前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总体情况如何?政策环境、经营模式有哪些亮点和短板?这份报告提出了哪些“攻略”?专家对此有何建议?麻辣财经为您撷英。

发展农险是“国家战略”,8年来农险保费年均增长50%以上

农业生产关乎国计民生,全球来看,农业保险都属于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型险种。北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约为60%-70%,欧洲约为30%-40%,亚洲平均水平为50%。

2007-2016年,我国承保农作物面积从2.3亿亩增加到17.21亿亩,风险保障额度从1126亿元增长到2.16万亿元,承保农作物品种211个,基本覆盖农、林、牧、渔各个领域,玉米和水稻等口粮作物承保覆盖率已超过70%。2007-2015年,我国农险年均保费增长率高达51.65%,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农业保险市场。

不过,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农险保障网虽然大,但是还不够“厚”。2014年我国农业保险渗透率即保费占农业GDP的比率仅为0.32%,远低于全球1.2%、北美5.6%的水平。

麦肯锡认为,未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局面不会有重大改变,但随着农险发展思路从“低保障、广覆盖”向“扩面、提标、增品”转变,保障水平将逐步提高,仍有市场增长空间。

其中,种植业保险中的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棉花承保率仍有10%—40%的提升空间;养殖业保险受益于畜牧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趋势,以及从“保成本”发展为“保收入”,有望维持20%的年增速;公益林保险覆盖率已达88%,且国家保费补贴95%,而商品林保险覆盖率仅有28%,保险企业可针对后者的保障需求开发更多产品。

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相比,未来商业性、创新型农险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比如,类似于人身险领域为基本医保提供补充的大病保险,可为一些种粮大户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之外,提供商业性种养殖补充性保险。再如,不享受财政补贴的地方性特色农产品,农民参保意愿较强,不妨提高“市场想象力”,像湖南的烤烟、贵州的猕猴桃、广西的桑蚕等,眼下都有保险“加持”。

除了品种,还可以考虑“跨界融合”。国务院在2014年、2015年先后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中,均对探索新型农业保险产品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国内保险业推出了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承保品种涵盖生猪、蔬菜等四大类50个品种。此外2017年启动的“保险+期货”试点,目前已经拓展到12个省份,品种包括玉米、鸡蛋、棉花、大豆、白糖等5个主要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

扶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则是农民保险、农村普惠型综合保险加速跑的“时代背景”。

数据显示,目前农村人身保险的保费总额已超过2600亿元,保费增速高于一二线城市,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维持20%以上的年增速,定期寿险和短期意外健康险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150-300亿元。财险方面,农村车险市场将有突出表现。

农村保险的发展,与农村金融大环境改善密切相关。2016年,河北省在全省贫困县开展“政府+银行+贫困户+保险”金融扶贫工作,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证。预计到2018年底,累计放贷200亿元,支持16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如今,类似操作在各地纷纷涌现,通过将贷款人人身意外险、贷款人保证保险嵌入农村金融链,解决农村小微贷款难题。麦肯锡认为,保险公司农业保险+普惠金融的业务模式,能为农民增收和风险保障提供双重支持,未来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级。

适应中国特色,改造经营模式、提高产品创新力度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适应中国经济社会阶段性特点,把握商机深耕农村保险市场?麦肯锡给出保险机构如下建议:

——在产品设计、营销模式方面,切合政府扶贫路线,满足农村居民对“价格低廉”的要求,开发功能简单、定价合理的小额农业保险、财产险、健康险和意外险,充分借助国家的财政补贴政策,提高居民购买意愿,同时依靠移动技术、自动核保核赔以及其他方面的数字化创新,提高理赔效率。

——紧跟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趋势,在产业链上发掘商业机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供销关系掌握投保者信息,与包括保险在内的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建立农业金融服务平台,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借助线上线下融合,提高获取客户、风险管理能力,降低运用成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庹国柱认为,目前全国各地的农业保险普遍依赖于行政的强力推动,虽然降低了农业保险的经营成本,但这种低成本很大程度上是以较大的违规为代价的,已经对农业保险声誉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注定难以持续。

“由于保险公司的关注点主要在政府补贴上,而忽视自身能力建设,经营管理不规范、虚假承保理赔等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保费是垫出来的、赔款是谈出来的、财政补贴是套出来的’的现象,已经背离了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庹国柱强调,保险公司要真正深耕农险市场,提高业务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在提高自身产品创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上下足功夫。(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曲哲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