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何以可能 | 上海一周
2022-09-09 09:27:00 来源: 解放日报
  深层的“动力机制”,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周的一场“万人大会”,上海从市委一路直通村居,全方位把脉“基层”。
  上海市深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会议,在作阶段性总结分析同时,更着眼于深层的基础建设、体系建设、制度建设。
  在上海,这一议题已经讨论多年。疫情带来的极限挑战再度考验了基层治理能力,亦进一步凸显夯实基层、做强基层的极端重要性。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会上表示,上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中,广大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挑起千钧重担、顶住空前压力、经受极限挑战、破解无数难题、付出巨大艰辛,为抗疫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基层治理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动员组织能力还有待提升,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群众工作还不到位,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
  上述问题,必须“清醒看到、深入总结”。而最为重要的改进,无疑在于对基层进一步的 赋权、减负、增能 。


  超大城市治理的规律特点和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问题,都亟需一个务实高效的基层组织体系和一支本领高强、能力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从而构成高素质、高能效的基层治理力量。
  近年来反复强调的“力量下沉”“资源下沉”等,正是着眼于此。 但要真正构建起这股力量,“量”的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无疑是“质”的提升和机制的理顺。
  简而言之,哪些事情该由基层做,哪些责任不该基层担,急难险重任务来临时如何对基层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护,又如何切实调动起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创造力,乃至让基层岗位成为有吸引力的岗位,如此种种,都需要研判理顺, 形成一套良好的“动力机制”,以动力提能力。
  “赋能”的意义也在于此。这是近年来的热词,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事项,都被赋予“赋能”的期待,亦有各种各样的尝试。


  上一周,办到第五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也是沪上热点。会上特别发布了“智赋百景”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和元宇宙重大场景,尤其侧重把握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相融互促的发展趋势,诠释“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主题。
  几年前,上海已经借这一平台明确提出,要打造人工智能的“上海高地”。其间,人工智能产业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已实现规模倍增,并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显现行业价值红利。
  但对上海来说,在外在显见的增长背后,更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在深层次上带来的影响与变革。
  2020年7月,李强曾表示,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不只看人工智能产业本身的产值有多高, 更要看‘赋能百业’的效应有多大” 。当时上海已提出,将通过深度赋能、创新驱动,更好发挥人工智能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的“头雁”效应。
  “上海高地”,就应是这样一个善于赋能的高地。除了在技术和产业领域努力抢占先机,近年来,上海还着力于前沿技术对城市运行、城市治理的深层赋能,并以前沿视野加强制度供给,塑造可持续的创新生态。其间,与产业规模提升互为因果的,就包括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
  同时,在全国较早启动,并涉及技术、产业、伦理等多个层面的人工智能地方立法,亦在近期取得重要进展——《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于8月底接受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这意味着,上海正加快在制度层面对这项新技术予以保障、推动和规范,以求其更大力度、更可持续地发挥战略效应。


  上述努力,也正是为了真正实现“赋能”。从一项技术、一类产业来说,其能否释放赋能效应,终究要从“被赋能者”的视角出发,观察那些传统产业、传统手段、传统模式是否得到充分革新,激发乃至重构出内生动力。
  在很多方面,这需要付诸颠覆性的再造,并通过充分的应用场景予以检验。
  而在治理层面, 是否有效赋能,终究要看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场景同样至关重要。 对基层干部而言,能否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做到心无旁骛,是否得到实质上的、管用的支撑,是检验赋能成效的标尺。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真正的赋能绝不停留于量的累加,不仅仅是做简单的加法,而更强调深层次的融合、迭代、变革,从而激发内在动力,产生持久影响——无论哪个领域,这套深层的“动力机制”,都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SYL CP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