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后的老城墙 | 睡前分享
2022-10-08 10:48:00 来源: 解放日报
  多数人并不知道,上海现存仍有几段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城墙。在上海,城墙的兴废有其特殊之处,它们见证了上海历史上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大事件。 它们曾不仅是屏障,也是纽带;不仅是名胜,也是家园;不仅是古迹和景观,更是当代特殊的博物馆和大课堂。


  上海县老城墙
  “老城厢”于此成型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的接连来犯给当时上海的防务敲响了警钟,由此“建造城墙”一事在邑绅顾从礼等人的倡议下开始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得以落实。新城墙仅用时三个月便宣告完工。据潘恩《筑城记》记载,初建的上海县城周围九里,初建时辟有城门六座,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西门,后称“老西门”)、晏海门(北门、后称“老北门”),另还辟有三座水门。 城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概念。上海史研究专家薛理勇在《上海老城厢史话》一书中这样定义城厢区域范围:城墙以内叫“城”,城外人口稠密,有一定经济活动的区域称之为“厢”。所以城厢一般指代城内和城外较繁华的地区。在上海开埠前,老城厢的地理覆盖范围大约是上海县城城内区域以及临江的十六铺一带。


  清同治年间上海县城图 沪上老八景
  其二都离不开城墙 明万历年间,倭患平息,上海县城安宁。有士绅倡议,将城墙附近的庙宇搬上城墙,使之成为人们祈神和休闲之处,于是城墙上就有了“殿、台、楼、阁”。“殿”是至今遗存的大境阁关帝殿;“台”是今新北门丽水路口的振武台,又叫镇海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建,后改庙宇,供奉真武大帝,遂称真武台;“楼”是万军台上改建的丹凤楼;“阁”是制胜台上的观音阁。在城墙上的“殿、台、楼、阁”中,最负盛名的就要数大境阁关帝庙与丹凤楼了。 大境阁关帝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题字“大千胜境”,此为“大境”之由来。据说冬日雪后拾级登阁,远眺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但见在蓝天之下,白雪皑皑,铺陈视野,十分壮观,遂成为当时“沪城八景”中的“江皋霁雪”。 而丹凤楼早在南宋就有,是当时天后宫内的一座楼,上海镇市舶司使陈珩为其书匾,然而至元末楼毁匾存。明万历初年,丹凤楼重建于万军台上,重挂陈珩之匾额。由于丹凤楼是“殿、台、楼、阁”中最高的一座,登楼远眺黄浦江、端午登高观赏大赛龙舟的最佳地点,于是“凤楼远眺”就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曾经的“丹凤楼”虽早已不复存在,但在其旧楼原址处的“古城公园”内又建起了一座新的“丹凤楼”。


  《申江胜景图》中的丹凤楼 留不住的城墙
  留下了那些名字 尽管城墙与城门为保障上海的安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终究抵挡不住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道光二十五年(1845)起,英、美、法先后在上海开辟租界。十里洋场的崛起和繁荣,反衬了县城的衰落。 20世纪初叶,随着上海县城内外各类联系的日益频繁,老城墙在无形间就逐步成了当时影响老城厢发展的重要障碍。当时“拆城派”和“保城派”相持不下,折中派人士提出了不拆城墙、增辟城门的建议。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当年11月24日,上海民政总长李平书召集各界人士在小南门救火会商议拆城事宜。李平书大声疾呼,“今日时机已至,欲拆则拆,失此时机,永无拆墙之望矣!” 为拆除城墙而设立的“城壕事务所”在大境阁关帝殿成立了。当时的拆城墙并无精准的定向爆破,也无强力的大型破拆机械,只有人力锤镐、手工钎凿,以及四野乡民的锄头铁搭。当时拆下的砖瓦当即用于填入早已废弃的护城壕沟,填筑了今天的人民路(当时为“法华民国路”,1949年后更现名)、中华路。而大境阁关帝殿这段城墙因当年设立的“城壕事务所”而意外地保留下来。 现在到上海黄浦区豫园地区走一走,小东门、老西门、小南门、跨龙路、尚文路、福佑路那些地名依稀能让人们想起当年上海县城的城墙和城门。 200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即原上海县城墙内总用地面积199.72公顷区域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对区域内历史风貌进行保护。这就是上海中心城区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被称为“上海的根”的老城厢,文物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豫园、老城隍庙、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深宅大院内精美的“书隐楼”等一批古迹遗址均得以保留。人们仍可从老城厢的一砖一瓦,寻觅到上海历史变迁中的种种生动痕迹……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李君娜 张敏蕾 微信编辑:皮小姐 校对:cp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