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英雄城市的精气神
2023-01-19 13:52:00 来源: 长江日报

2022年7月30日,在武汉举行的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暨闭幕式上,获得最佳男配角的侯勇感言:做演员35年,金鸡百花奖届届都来,但这一届非同寻常,“一是我们大众电影百花奖60周年,二是在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来颁这个奖”。

正如侯勇所说,2022年之于武汉,极不寻常,极不容易。

这一年,英雄城市奋力拼出良好开局:全市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动能转换迈出新步伐,城市建设得到新提升,民生事业实现新进步。

作为城市发展的记录者,这一年,我们记录了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精神状态;我们感受了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和十足动力;我们见证了“百花”绽放武汉的高光时刻;我们同享了武汉足球屡刷纪录的无限荣光……

重新开业的潮流地标Happy站台人气火爆,梦时代的滑雪场上人流涌动,热气腾腾的生产、建设场景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刚刚结束的武汉市两会又吹响了进军出征的号角,英雄城市武汉正以崭新的风貌在欢乐和激情中,拼劲十足地开启了新的一年。(长江日报记者蒋立青)

“长江日报出品”亮相百花奖开幕式

2022年7月30日晚,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在武汉举行,侯勇获得(电影《守岛人》中饰王长杰) 最佳男配角; 朱媛媛获得(电影《我的姐姐》中饰姑妈(安蓉蓉) 最佳女配角。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2022年7月,“百花”在武汉绽放,武汉成为举办过金鸡奖、百花奖的“双奖之城”。开幕式暨百花论坛上,由长江日报参与编撰的主题图书《武汉与中国电影》、摄制出品的宣传短片《武汉,一座爱电影的城市》齐齐亮相。

《武汉与中国电影》从历史角度阐述电影与武汉这座城市的渊源,邀请著名作家李修文作序,通过“光影江城”“电影重镇”“双奖(金鸡、百花)之城”“英雄之城的光影记录”等多个章节,全面梳理武汉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脉络和现状,成为组委会官方嘉宾礼品,并在开幕式现场展示。

宣传片《武汉,一座爱电影的城市》以情动人,在三镇精心搭建不同年代的场景,呈现出光影在这座城市里留下的动人故事,回味悠长。该片分别在开幕式和提名者表彰仪式现场放映,引发嘉宾关注,并在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视频号、抖音号等媒体矩阵中取得百万次播放量。

武汉与中国电影的故事要从百余年前讲起:中国第一位电影男主角谭鑫培,从武汉走出;中国影史中许多重要作品,在武汉拍摄;这里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电影人;爱看电影的武汉人,让武汉成为“票房重镇”……

2013年9月,武汉迎来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2021年底,武汉在厦门接过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大旗。从那一刻开始,长江日报就进入了“百花时间”,一支跨越多个部门、多达数十人的团队陆续加入,文字、图片、视频、海报、H5、手绘长图、书籍等各种产品陆续出炉。

我们再一次回望这座城市的电影渊源,寻访普通武汉人的电影情缘。长江边、公园里的一场场夏夜露天电影,通过稿件《武汉露天电影放映十余年》,获得央视等媒体关注,这是独属于武汉人的浪漫。《77岁武汉老人,把武汉电影往事装进一个文化馆》中,上世纪30年代在武汉出版的《电影新闻报》、60年代的老放映机等收藏品,代表着鲜活的历史与情怀。《武汉桥成银幕热点》的稿件,与闭幕式晚会的搭设场景恰好吻合。

在百花奖期间,长江日报开设专题,刊发各类稿件116篇,传播量超900万。与此同时,长江日报承担了百花奖官方信息中心的功能,组建起文字、图片、视频团队,全程报道、记录百花奖所有活动。3万余张图片、20余条短视频不仅记录下百花绽江城的精彩瞬间,还被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新浪、腾讯、网易等多家媒体及平台采用。(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王娟)

“一城双冠”,全程聚焦武汉足球奇迹

2022年12月31日,获得2022赛季中超冠军的武汉三镇队,在数万家乡父老和球迷的见证与欢呼声中,捧起2022赛季中超冠军奖杯!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2022年12月30日,随着对手最后一轮的“弃赛”,武汉三镇队提前一天锁定2022赛季中超冠军,成为了中国职业足球历史上第一支“连中三元”的球队:依次夺得2020年中乙联赛冠军、2021年中甲联赛冠军和2022年中超联赛冠军。

此前1个多月,武汉女足以领先第二名13分的巨大优势,提前4轮夺得2022年女超联赛冠军,也创造了武汉女足在顶级联赛“三连冠”的纪录。

武汉三镇与武汉车谷江大女足在2022赛季双双夺冠,我也见证了中国足坛这个史无前例的新纪录。

事实上,从2017年10月武汉车谷江大女足冲超成功,武汉足球便开始在中国职业足球顶级联赛舞台上不断创造着新的纪录。

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在亚洲杯上,时隔16年重新登上了亚洲之巅。王霜、姚伟等5名效力于武汉女足的冠军国脚第一时间给长江日报发来视频和照片,向广大武汉球迷送上新春祝福。3月26日,武汉女足主教练常卫魏携王霜、姚伟、吴海燕、张琳艳等“七朵金花”走进长江日报演播厅,与广大球迷、网友云端互动。

2023年,武汉三镇队和武汉车谷江大女足也将代表中国出征亚冠联赛。我们相信,英雄的武汉儿女一定会在新的舞台上继续奋勇争先。 (长江日报记者马万勇)

另一种视角看变化,在汉外国人感受武汉十年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孟加拉籍教师加力布在校园里。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十年,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武汉市政府实施的“家在武汉”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安家武汉、融入武汉。作为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的一部分,创刊10年的英文报《长江周刊》编辑部决定对话在汉生活10年以上的外籍友人,听一听他们的“十年”。

他们来自10多个国家,深耕武汉的各行各业。

他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在武汉经营烤肉店的韩国欧巴李哲焄说:“刚来武汉时,地铁3号线还没通车,现在都有11号线了!”名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大场哲坦言:“一些大体量的工程,放在日本可能得花上50年才能完成,但武汉却能很快完成,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在这里遇到更好的自己。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孟加拉籍教师加力布以自己的家乡和亲身经历为例,给中国学生上“一带一路”课。来自英国的武汉英中学术校长吉尔斯·沃德尔在该校执教十六载,获颁武汉市“黄鹤友谊奖”。从外籍友人的视角看武汉,让我们发现了这座城市更多值得记录的美好。  (长江日报记者范婷婷)

“湖北千里长江行”, 走出了长江文化的精神气派

武汉都市圈探访团在黄梅县小池镇探访九江长江一桥。熊松 摄

2022年7月中旬至8月底,长江日报—长江网组织“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文化探访活动,目的是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探访团一行从黄鹤楼出发,经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前往湖北全省17个市州,最后在湖北省博物馆圆满“收官”。探访团沿长江、汉江,并到神农架、武当山等地探访了32个县(区)的70多个自然和人文点位,直接报团参与人数近500人次,总行程5400多公里。

在武汉的探访中,探访团走进了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等15个点位。探访活动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视角,推出系列报道,对探访点位进行了价值新发现、文化新阐释,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能说话。尤其是全媒体的报道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英雄城市的灿烂历史文化,加深了对长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生发出浓浓的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课题负责人宁志中、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等20余位知名专家,称赞“走出了长江文化的精神气派,走出了文化自信,增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长江日报记者包孟)

邀请高校书记校长唱校歌, 展现新时代“大学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与大一新生同唱校歌。

在地大学习、工作30多年的校长与初进校园、正在军训的大一新生一起,在绿茵场席地而坐,一同唱起有着70年历史的校歌《勘探队员之歌》。这是2022年10月13日发布的《跟着书记校长唱校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专场中的动人一幕。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大学之城”武汉如何用兼具创新性、新闻性、趣味性、可读性的方式,展现新时代中国高校的独特风采?

我们注意到,83所在汉高校中,有28所拥有自己的校歌。每一首校歌背后,都是一座传承多年的精神宝藏,也是高校精神的最佳代言。

为此,我们推出《跟着书记校长唱校歌》栏目,邀请高校书记校长讲述校歌故事,在校歌中感悟“大学之道”。这是一次全新的报道尝试,对记者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每一期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团队的汗水与心血。目前,该栏目已推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专场,每一期都引发“轰动式”效应,全网阅读量、播放量过百万。

有网友留言回忆想起温暖的校园生活,有网友看完后,下定决心要报考这所学校。这些真挚动人的反馈,是对该栏目的最高的肯定。(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讲述一号高炉“神话”,见证武钢新时代之变

2022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正式揭幕,蓝天之下,高耸的炉体分外雄伟,铁红的主色闪耀着历史的荣光。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2022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正式揭幕,人们心目中的工业翘楚为武汉再添一个城市文化地标。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让我激动不已,公园揭幕当日,我和数位同事赶到现场,采访、航拍、摄影“齐上阵”,生怕错过任何一秒。通过采访报道,我走进了武钢人的记忆,力图镌刻下一号高炉的光荣史迹。武钢退休员工李英身着彩服,和数十位老工友一道,在高炉前敲锣打鼓,庆祝高炉新生。“一号高炉,帮新中国炼出了强国钢、争气钢!”1989年进入武钢工作的陈胜香,对中国钢铁发展重大事件如数家珍。

2017年,我国开始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工作,抢救濒危工业文化资源,2021年武钢一号高炉入选。武钢华丽蝶变的报道,刊印在长江日报头版头条,一号高炉的航拍视频霸榜网络头条,武钢员工的亲身讲述视频出现在朋友圈,武钢“丹心不改其赤,铁骨历久弥坚”的钢铁精神感动了无数人。武钢青年职工说,一号高炉过去生产看得见的钢铁,如今则变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载体。 (长江日报记者谭芳)

从60万米高空的“最高机位”, 看英雄城市十年历程

新时代十年,英雄的城市百炼成钢、奋楫向前,一步步将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样板。杨泗港长江大桥一跨过江,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素净雅致,武汉东站延伸拓展,江夏灵山修复焕新……长江日报特别策划“遥感+新闻”视频产品,通过一张张遥感地图,展现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十年风貌。

为了实现更好的视觉效果,长江日报视频中心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合作,深入挖掘10年间高分一号、高分二号等国产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精选出武汉园博园、天河国际机场T3航站楼等10处发生巨变的区域,通过高校的专业处理,得到了从60万米高空中看武汉的高清卫星视角图,内容具有权威性。

制作过程中,主创团队结合新闻史实,再次从百余张图片中进行筛选,最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将每个位置的建设过程清晰呈现,在潜移默化中展现新时代英雄城市的奋斗历程。

该创意视频于长江日报全媒体矩阵账号发布,3天内总阅读量达30余万,武汉大学、湖北高分中心等高校、专业机构纷纷转发。(长江日报记者王超然)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