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共同缔造美好生活新篇章
2023-01-19 13:52:00 来源: 长江日报

共同缔造是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广泛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这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

1年来,我们持续关注群众身边“急难愁盼”事:《拍“板”》4个月解决31件;举办百场“区区小事 满满幸福”系列活动;用政务大厅“留灯”228次的故事诠释“让人民满意”的深刻内涵;“呼叫大队长”畅通出行环境倾听群众意见;《路在“娜”里》直击堵点改造成效;推出武汉首份新冠康复者调查报告,增强抗疫信心。

1年来,我们创新传播方式:长江日报5G高清直播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亮丽风景,直播、视频成为书写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主力军,“您好,这里是长江日报直播间……”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民的生活品质是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共同缔造美好生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共同缔造”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和干劲干起来,我们就能让“共同缔造”成为最富生气、最有活力的基层实践。(长江日报记者邓进)

《拍“板”》见实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

蔡甸区一小区交房12年一直没通公交车,自交房起,居民们年年盼而不得。长江日报《拍“板”》栏目介入后,持续跟踪采访近两个月,推动市区两级交通局、市公交集团等加速流程,促成公交通到小区门口。居民们从怀疑记者“走过场”,到看到公交开通给记者发信息连说十几个“谢谢”,《拍“板”》见实效。

这是《拍“板”》栏目“啃”下的众多“硬骨头”之一。2022年8月,长江日报推出全媒体民生服务栏目《拍“板”》,集采、写、拍于一体,每周两期,已推出31期。

不同于以曝光促推动的操作模式,《拍“板”》栏目用一期节目将问题和解决过程完整展示。为此,记者转变思维方式,以牵线者、协调者、突破者的身份介入,全力沟通协调。

小区电动车棚被僵尸车占据,栏目组18天内多次赴小区采访,在居民、社区、街道中多番协调;小区地下停车场无信号,栏目组三赴现场,和3家运营商分别反复沟通,牵线搭桥消弭各方矛盾;24小时自助洗车店扰民,栏目组多次夜赴远郊,上门对接多个部门,促成联合执法……巨量的采访、协调、制作工作是栏目组记者的工作常态。

《拍“板”》能持续解决“急难愁盼”,与注重集纳群众智慧、引导群众参与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用“共同缔造美好生活”的理念解决问题分不开。

电动车棚被僵尸车占据,其编号公示清查的解决方案就来自居民的“金点子”。盼了12年的公交终于通车后,居民们自发成立志愿者队伍,轮班值守维护公交站秩序。

每期《拍“板”》一出,都意味着一件“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是长江日报走深走实走好群众工作路线的一次成功实践。

2022年,《拍“板”》在探索中起步、坚持、完善,逐步褪去稚气。2023年,我们将怀揣更多市民期盼,肩扛更重社会责任,笃志不倦,毅然前行。(长江日报记者杨荣峰)

百场“区区小事满满幸福”,让“共同缔造”落地生根

2022年12月31日,“区区小事满满幸福”系列活动第100场走进江汉区满春街道清芬社区。至此,2022年,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武汉城市留言板“区区小事满满幸福”系列活动走进全市100个社区,“区区小事满满幸福”系列活动聚焦社区小事,让“共同缔造”理念在全市更多社区落地生根。这是主流媒体加强基层宣传的全新尝试,传播效果显著。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治理重在解决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百场的“区区小事 满满幸福”系列活动主要集中在小区改造、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物业费用、美化家园、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对社区书记、居民代表的直播访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享社区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经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该系列活动除半小时的直播外,图文报道还刊登在长江日报APP、长江日报官微、城市留言板官微、《长江日报》上,多渠道广泛传播,扩大了“区区小事 满满幸福”系列活动的影响力。

2022年5月23日,恰逢《长江日报》创刊73周年,长江日报5G高清直播车首次亮相江汉区航空社区,成了当红主角,引来居民围观。直播车进一步扩大了长江日报的影响力,成为助力媒体融合的又一利器。(长江日报记者 李爱华)

“政务大厅为群众留灯”诠释让人民满意的深刻内涵

4月1日下午,企业工作人员到市民之家办理手续,工作人员高炎松(左)帮他办理业务延迟下班。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刚刚闭幕的武汉市两会提出,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坚持工作为民聚焦,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让人民满意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新阶段,是国家“放管服”改革的最终目标。政务服务大厅是为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一线窗口,办事是否方便,服务好不好,折射出政府部门的形象,也直接影响着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2022年4月,记者连续多日探访武汉市民之家政务大厅,采写的《市民之家政务大厅半年为群众“留灯”228次》在长江日报一版刊发,并在长江日报客户端、长江日报官微、长江网等集团多个平台推送,产生了显著的传播效果。

政务大厅半年为群众“留灯”228次是这篇报道最显著的新闻事实,记者以此为切入点,实地探访了政务大厅交通运输、不动产登记、公积金等多个窗口,采访工作人员以及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获知,半年来,市民之家各窗口为方便给来迟的市民办理业务,共计提出过228次留灯申请。用鲜活的场景和生动的事例诠释“让人民满意”的深刻内涵。

近年来,武汉以企业群众办事需求为导向,深化“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打造规范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武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人民满意度持续提升。2022年9月发布的政务服务能力“国考”成绩单,在32个重点城市中,武汉由“高”组别升至“非常高”组别。(长江日报记者 汪洋)

《路在“娜”里》视频探访直击堵点治理成效

2022年,长江日报与武汉市公安交管局联合推出了以治理交通堵点为主题的《呼叫大队长》直播访谈栏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产品效果,35个交通堵点进行了一系列改造,14个精致片区进行了提档升级。这些堵点改造了没有?通行状况改变得怎么样? 我们又推出了《路在“娜”里》视频探访栏目。

2022年9月18日,住在汉阳火车站附近的数万居民发现,家门口10多年来一直连成片的护栏,一夜之间打开了。开车回家时,不用到五琴路去调头,一直封闭的西桥路口护栏也打开了。《路在“娜”里》第一时间聚焦此地的交通设施改造变化,这一期节目引来广泛关注,不少居民留言为这样的改造点赞。

交管部门每年对全市道路通行方式进行多处调整,有信号灯的相位调整,也有车道合理化改造,还有根据实际出行需要进行灵活便民调整。这些变化都是从实践中来,从群众的反映中来,充满了一线交管工作的智慧,体现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初心。

《路在“娜”里》自2022年9月至今已发布9期,通过探访刚改造的路口、路段,带着网友和市民对改造效果回头看,社会反响和传播效果良好。(长江日报记者魏娜)

共建共治共享,《呼叫大队长》倾听群众呼声

“呼叫大队长”聚焦“竹叶山转盘打结”直播现场。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2 022年武汉市政协3号建议案聚焦交通堵点治理,根据市公安交管部门制定的10+10+N交通堵点治理方案,第1个10属于长期性堵点,都是老大难问题。群众想怎么改? 群众怎么参与到堵点治理中来?

长江日报与武汉市公安交管局联合推出《呼叫大队长》直播栏目,邀请每个区的交通大队大队长走进长江日报直播间,与政协委员、其他部门、专家一起,一期聚焦一个堵点,解剖拥堵的原因,讲解即将推出的缓堵举措,与网友和市民互动,倾听群众呼声。

2022年4月22日上午10时,首期《呼叫大队长》邀请时任江岸区公安分局副局长、交通大队大队长李承涛和区政协委员、区园林局、区建设局等堵点治理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走进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直播间,聚焦“竹叶山转盘拥堵”,一起想办法破题。

直播中,“竹叶山转盘拆还是留,请市民投票”成为热点,市公安交管局第一时间拿到调查数据,对市民建议的可行性逐条分析。此后,在专家论证环节,《呼叫大队长》栏目提供的调查数据和建议成为重要评判依据。

从2022年4月到11月,《呼叫大队长》推出了8期,10位交通大队长走进了直播间,一起探讨月湖桥、水果湖、尤李村高架、常青立交、关山大道、三弓路、三角湖路等堵点,获得了越来越多市民的理解和点赞。

据统计,《呼叫大队长》开播至今,已有超过420万人次观看量,市民点赞、留言量超过8000条,梳理出可行的治堵金点子近500条。市政协主要领导对此作出批示:《呼叫大队长》栏目有力地推进了政协三号建议案的办理,深受市民和政协委员广泛赞誉,形式新颖、效果显著,是超大城市治理的有益探索。(长江日报记者魏娜)

700多位网友填问卷, 首份新冠康复者调查报告增信心

2022年12月,新冠疫情防控因时因势进入优化调整的新阶段,随着第一批新冠感染者逐渐康复,很多人想了解康复过程的真实感受,如经历了哪些症状、康复需要几天、使用什么药物、什么时候能返岗……由“过来人”现身说法,无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高的关注度。

长江日报主动策划,在武汉市疾控中心指导下,回应民生关切,设计了一份针对康复者的调查问卷。2022年12月19日,《从“阳过”到“阳康”,这些事过来人告诉你》调查问卷在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发出后,24小时之内,700多位网友认真填写了有效问卷。

长江日报组织技术团队对这些有效问卷迅速展开大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梳理出“过来人”理性、实用的防疫经验,据此精心制作出具有动感的科普长图,配上简明的分析文字,12月22日推出武汉首份康复者调查报告《从“阳过”到“阳康”,700多位过来人给你支招》。

这份调查报告是700多位市民积极参与、共同制作的结果,体现了众多武汉市民切实承担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调查报告发布后,留言踊跃:“很有参考价值”“值得借鉴学习”等等。通过这次形式新颖的数据新闻,我们帮助更多人理性对待病毒,增强抗疫信心。(长江日报记者刘睿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