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有46项改革事项、65个先行试点入选,创建数量蝉联全省第一,大幅领先全省其他城市。”在2022年12月6日举行的“以先行示范引领改革突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李杨介绍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成果。
2022年,宜昌市营商环境成果清晰可见。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2年全省营商环境先行区创建活动中,宜昌市先行试验区和改革事项创建数量再次蝉联全省第一。
众多项目、企业、人才落户宜昌,正是宜昌“软实力”提升的最好体现。1月5日,宜昌首个百亿级招商项目,总投资105亿元的铜化集团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式签约。铜陵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徐均生对宜昌优越的营商环境给予高度评价。
极简审批,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2022年,邦普宜昌项目、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建设屡屡刷新“宜昌速度”,得益于宜昌创新打造项目“五办”极简审批,打通项目审批“中梗阻”,推动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宜昌在总结邦普项目创下“宜昌速度”的基础上,持续探索更优服务路径。
为集成化破解项目审批拿地难、评估繁、验收拖、负担重等问题,宜昌全面整合120余项专题、170个图层的空间规划,建成“多规合一”综合信息平台,协同解决569个项目的生存难题。对环境影响、水土保持等10类区域评估实行政府买单、成果互用,为280多个项目平均省时45天以上。累计为企业节省评估评审经费4500余万元。
2022年,伍家岗区发改局联合区工业园区、区住建局等部门首推“信易+园区服务”,让辖区内守信践诺的企业在享受服务上获取更多便利。在前期招商中,鉴于中南集团良好的信誉评价,在企业土地摘牌仅7个工作日,就实现“五证同发”,真正做到项目“拿地即开工”。
“就近办”,一站式服务惠民生
2022年,宜昌市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市级事项压减比例16.77%,县级事项压减17.81%;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86.58%,即办件比例从27%上升至64.24%,宜昌市一网通办、政务公开工作连续两年以市州排名第一受到省政府专项激励,“六多合一”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10月8日,夷陵区黄花镇军田坝村的张女士5分钟就拿到了补办的市民卡。“过去办理市民卡挂失补卡事项,要到区政务服务中心才能办理,不仅需要跑路,现场还得等待10多分钟。”张女士说。
2022年,黄花镇便民服务中心优化升级办卡系统,只需要携带本人身份证等资料到个人综合窗口,5分钟内即可完成社保卡的“办补换”业务。
据统计,自办理市民卡业务一年来,黄花镇便民服务中心已为黄花、分乡、雾渡河三个镇的群众办理市民卡786张,办理量翻了一番,且一次性办结率100%。
据悉,夷陵区已将149项高频事项下放镇村办理,通过不断优化改革,实现了一站式高效服务,努力实现群众“就近办”“随时办”“马上办”。
合力共进,先行试点全覆盖
从全省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工作开始,宜昌便主动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改革事项与先行试点数量获得全省第一。
从2021年的22项改革事项27个先行试点入选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名单,到去年的46项改革事项65个先行试点入选,数量的飞跃带来改革创新的遍地开花。宜昌市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首次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自主改、创新改是去年宜昌市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工作的亮点之一。
在现有通关一般模式下,货物申报环节需要一次性完成105个项目的申报。伍家岗区针对企业痛点问题,对区内企业在宜昌关区开展“两步申报”模式所需的税款担保费用给予财政全额补贴,积极协调保险公司为企业从速从简办理“汇总征税”保单,并对每票报关单给予120元补贴。自推行“两步申报”模式以来,两步申报率达100%。目前,进口货物“两步申报”模式在全省范围进行复制推广。
不断推进各领域创新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将营商环境这一“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宜昌不会止步。站在新的起点,宜昌将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促进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截至2022年12月底,宜昌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0.5万户,注册资本总额774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24.5%;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2.8万户,同比增长10.1%。(记者皮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