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市组织实施了2022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根据此次调查推算,我市常住人口218.6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9万人,同比增长1.34%。
人是最具有活力的资源,城市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对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人口净流入趋势,这既是我市经济社会蓬勃生机和强大吸引力的映射,也为我市未来发展奠定了人口基石,积蓄了新的发展动能。
那么,我市的人口数据背后,藏着怎样的“密码”?
解码关键词: 城市向上
数据显示,同2020年马鞍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16.0万人相比,我市增加了2.6万人,年均增加1.3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6%。从全省各地市看,2022年我市常住人口增量居第4位。
“常住人口的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增强以及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市经济学会会长洪绍明说。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根基。人口集聚通常能够带来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和更高的规模收益。”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钱峰表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市大力实施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迅速承接和发展产业,带来人口集聚。而人口集聚,必将快速提升生产力;高层次人才集聚,将激发企业强劲动能,助力产业创新和升级。新增人口产生刚性的消费需求,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随着人口在城乡和地区间合理流动,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我市城镇化水平持续走高。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18年至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9.69%、70.69%、71.69%、72.39%,均居全省第3位。预计2022年为72.9%,继续保持全省第3位。
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陈群祥表示,我市制造业三年倍增的火热实践,让城市发展充满希望、充满活力,提升了城市吸引力。同时,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人愿意来马鞍山就业、创业、生活。
营商环境与生态环境,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2022年,全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攻坚行动,在全省率先建成运行“智慧环保”平台。天蓝、地绿、水净,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解码关键词: 产业向好
对一个城市而言,人口就是城市细胞。细胞活跃,城市才更具活力。我市人口保持增长,背后是产业发展带动人口加速集聚的结果。
在上扬的人口增长曲线背后,是一条同样上扬的经济增长曲线。2022年,我市扎实开展制造业三年倍增突破年活动,迎难而上、劈波斩浪,全市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逐季好转,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优异答卷,闯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产业强,人自然随产业走。回首制造业三年倍增突破年的成绩单,有几道“大题”的得分引人关注:全市新签约20亿元以上项目48个,其中百亿级项目4个。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对全部投资贡献率达70%,连续3个季度获省投资“赛马”激励……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稳健开局。
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成为我市吸引人口的重要因素,创新与产业要素对人口吸引力更强。2022年,我市深化与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成立市高层次人才协会南京分会,马鞍山大学科技园正式开园,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个,博士后工作站增至46家,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居全省首位。马鞍山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城市、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
发展离不开人口因素,人口往往意味着劳动力供给、消费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正是所谓的人口红利。可传统概念上的人口红利,主要指人口数量。按照这个标准,一旦人口数量增长放缓,即意味着人口红利越来越少。
生活于十七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先驱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提出:“一个人,如果技艺高超,可以和许多人相抗衡。”在他看来,为增加财富,既要增加生产人口,也要提高人口质量。
近日,在宝武集团马钢轨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车轮三线偌大的厂房里,机器人忙而有序,工人却是寥寥无几。马钢交材热轧厂热处理作业区热处理班长任勇介绍,现在一线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有知识、懂技术。
“经济体量要扩大,要求城市人口也要再上规模,因此我市增加人口数量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洪绍明认为,从一定程度上讲,劳动力素质的持续提升,表明马鞍山市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果说人口数量是第一次人口红利的话,那么人口质量就是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核心。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是接下来我市人口发展的着力点。”洪绍明认为,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工程,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潜力。
解码关键词: 人才向往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优良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项目、人才、技术、资金就像候鸟,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跑。
2022年,我市围绕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紧扣产业链补链强链关键环节,以“诗城英才”人才政策为统领,大力实施人才工作“登高”计划,全年引进培养“三马”工程等各类人才3.9万名,“龙马”工程高层次人才引进数同比增长30%,“骏马”工程青年人才引进数同比增长50%,海外人才招引数梯次倍增。在本土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新增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省“特支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1名,入选国家重点工程人才2名。
一个个人才政策落地生效,一项项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陆续建立,我市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引才聚才效应不断凸显,人才汇聚的热潮正在形成,智力引擎动能澎湃。
“高水平人才的流入,是我市实施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的自然结果。优质的产业,能够使城市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而优质的人力资源又将助推产业持续升级,让城市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上风。”洪绍明表示。
政府引才的决心和提供给人才的优惠条件,同样是聚才的关键因素。2022年,我市在调研分析“杭嘉湖”和周边地市人才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和人才反馈,出台《关于聚力打造人才高地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2022年修订版)》,创新开展特殊技能人才评价、“研发飞地”建设,首次推出人才安家补贴和购房补贴叠加支持政策,分别给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最高39万元、20万元、13万元、5万元引才激励,实现引人才和增人口同步加强,城市吸引力、人才满意度持续增强,马鞍山连续两年入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百强”榜单。
引进来还要留得住。针对在生产一线,具有特殊技能、绝技绝活,尚未取得技能证书的特殊技能人才,也就是俗称的“黑手套”员工,我市制定出台《马鞍山市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评价办法(试行)》。截至目前,1431名特殊技能人才获得破格认定。2022年,我市推进创业城市建设,推出“大学生留马就业10条举措”,开展“千企万岗进校园”“万名学生进千企”等线上线下引才引智活动,本地高校毕业生留马就业率达25.9%,创历年新高。
“马鞍山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城市。”这是一位本地高校毕业生在他的微信上留下的签名。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从新起点上起航的马鞍山人,正开动引擎,全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彼岸。
走遍万水千山,风景这边独好!
记者 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