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2日讯 水生生物如何影响水生态治理?3月22日,2023年长江经济带(武汉)水·生态环境科技论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殷战就“从水生生物种群特征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理论与案例”作主题演讲。
殷战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与鱼类基因研究,他指出,一个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栖息地位置、资源需求及其与其他生物作用的功能关系等,都是水生态治理的重要参考。“尽量维持水中生物的多样性,就减少了对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挑战。”
殷战介绍,201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梁子湖中投放滤食性鱼类,以控制藻华;增殖和放流食鱼性鱼类以控制小型鱼类、培植浮游动物等,对水质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这充分证明水生生物多样性对水生态修复作用明显。
2006、2012年长江江豚野生种群普查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在湖北荆江门段的种群观察数量始终最高且上升。对此,殷战指出,这是因为荆江门段水域岸线、洲滩具有较好的自然植被覆盖,相较于人造设施密集的坡岸,自然岸带能保持更完整的生态系统,能为江豚提供更丰富的食物和更优的生存环境,因此让江豚在自然岸带连续分布。
如何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殷战讲出自己的思考,他建议,应建立水生生物调查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环境基因数据库,探索监测新方法,研制鱼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图像人工智能视觉识别软件与设备,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控、自动预警。“水生态保护不能仅从空中、地图去宏观观察,还要从水体内部进行微观观察,认识水世界的生命在生态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依然任重道远。”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通讯员郭育军 摄影:记者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