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第五城” 进口能否 “再下一城”
2023-03-24 11:15:00 来源: 宁波日报

宁波舟山港。(唐严 摄)

宁波进口额已经连续两个月同比下跌。下一步,进口业务将往何处去?

作为新晋的全国外贸“第五城”,宁波如何在应对新挑战中赢得主动,更高质量地敞开“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释放和分享中国红利?

一季度还剩最后一周,宁波突然亮出了目标:全年进口额力争达到5000亿元!

“从往年数据来看,宁波外贸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出口额是进口额的2倍。2021年,宁波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如今才过了短短两年,宁波进口额就大胆锚定5000亿元的目标,这充分说明,扩大进口稳定出口,已经成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抓手。”市商务局局长张延说。

看头部: “反弹琵琶” 延伸“触角”

这不是一个轻易能够实现的目标。

去年,我市实现进口额4440.7亿元,已创历史新高。今年锚定5000亿元,意味着增量近560亿元,增速达12.6%。

今年前两个月,宁波进口额666.2亿元,同比下降7.2%,3月份能否彻底摆脱颓势依然未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汇率波动,美元走强,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国际油价破位下跌至近15个月来的新低,工业金属价格普遍跌幅超过3%。换句话说,即使进口商品实现了量的攀升,在总进口额上未必能体现增幅。

回顾数月来的跌宕起伏,开篇如《渔家傲》,收尾似《枉凝眉》。

令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志宏感到庆幸的是,企业及时选择了“反弹琵琶”。“传统大宗商品进口增长乏力,那就看新的品类怎么发展。另外,我们要发扬‘地瓜经济’的长处,把大宗进口服务的‘触角’伸到江西、安徽、福建去。”

前程是宁波外贸的头部企业,其旗下的进口业务之前主要分两块:一块是化工品聚烯烃,份额居宁波第一、浙江第二;另一块是有色金属,为长三角近万家工业企业提供配送服务。

通过一连串的“不按常理出牌”,前程点亮了新的“技能点”,让企业成功穿越生命周期。一季度,前程预计实现进口额5亿美元,同比增长9%。全年的进口规模预计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20%。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因为国内需求低迷,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倒挂,蚕食了原本合理的利润区间。宁波君安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汪新宇在谈及下一步打算时表示,在外部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要先稳住企业基本盘。

君安的策略是一整套“立体式”打法。对上,利用与世界头部企业建立起来的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稳住优势产业合同;对下,及时帮扶一些中下游的中小制造业工厂,增强黏性;中间环节,则是优化物流。今年一季度,君安共安排了11艘万吨级船舶运输化工产品,与印度最大的两家化工分销商订立了长期订单,预计可以做到15万吨的化工产品进口量。另外,君安和国内大型化工厂和化工央企加深合作,目前已与中海油、中石化等达成全面的战略合作协议,力争稳定有色金属和化工大宗商品供应链体系运行。

“去年,君安化工产品出口额为5亿美元,今年将通过拓展和加深供应渠道,扩大出口总量,以出口做大进口。”汪新宇介绍,此外,君安已经专门和北大荒集团进行了商谈,打算进口大豆,进一步拓展品类。

各地各部门为重点进口企业排忧解难。(旷剑英 摄)

看平台: 拉长“长板” 优势互补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规则、新秩序下,同样存在机遇的入口。宁波打造的诸多国家级平台,或许便是新的空间所在。

早在2021年,我国提出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1700亿美元。宁波勇担国家使命,亮出了城市“小目标”: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100亿美元。

如今,转眼已是第三个年头。

一提起中东欧商品,人们想到的大多是波兰的牛奶、捷克的蛋糕、匈牙利的红酒,其实不然。单就宁波从中东欧进口商品结构来看,大宗商品进口就占了半壁江山。去年,宁波自中东欧国家年进口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汽车是“最大功臣”。

“中东欧国家制造的汽车,价格适宜、质量过硬,一直备受进口商追捧,与宁波打造中东欧商品进入中国‘首选之地’的目标不谋而合,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而中东欧国家的机电产品、轻纺产品甚至食品肉类,与国内市场的消费升级形成了优势互补。

今年1月至2月,宁波自中东欧国家进口达26.9亿元,同比增长84.9%,迎来“开门红”。

随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展期临近,宁波逐渐进入“中东欧时间”。各路进口商摩拳擦掌,主动出击包揽采购大单。

3月20日,希腊国际食品展在雅典落下帷幕,赴展的4家宁波企业揽下总额1.5亿美元的进口订单,为宁波扩大中东欧商品进口再建新功。其中,宁波中东欧采购联盟、宁波联邦昌运两家企业分别签下5000万美元大单。

“‘食道’变粗了,胃口也就跟着变大了。”采购联盟牵头企业——中宁化集团总裁陈友相笑着说。联盟组建两年来,结合中东欧国家特色,通过供应链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整合、销售渠道整合、品牌孵化、集中采购等,初步搭建起中东欧商品进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今年,借着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召开的东风,将全面做大中东欧商品进口体量。

肉类进口“大鳄”——宁波联邦昌运的回应则更加直接。据公司执行董事孙崇龙估算,一季度,公司进口额较去年同期增长46.7%。今年,借助博览会线下召开的机会,以及企业全新组建的数字化冷链平台,预计企业的进口额将比去年增长26%。

“今年1月至2月,全国农产品进口额396.2亿美元。我们坐拥宁波舟山港这个世界第一大港,如果把冷链设施、平台全部做起来,假定10%的农产品从宁波舟山港进口,那么单单这一项就能拿到近40亿美元的进口额!”在孙崇龙的热切期盼中,依托一流港口与冷链设施,通过发挥政策创新平台作用,食品这个环球“旅行家”,将为“全球化”“开放”“共享”提供最实在的宁波注脚。

看链条: 政府有为 市场有效

站在新的起点,宁波比以往更需要坚持,更需要奋斗。

“从外贸1.0、2.0到3.0,一路走来,现在的中基早已不是一家传统的外贸公司了。”中基集团董事长周巨乐说,近年来,在中基研究院的战略引领下,中基积极发挥“链主”作用,通过“期现联动、工贸结合、产融结合、混改融合”的实体产业链运营模式,与“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综合服务”联动发展的出口生态链相结合,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今年一季度,中基预计进口额为7.4亿美元,同比增长8%。

与此同时,结合自贸区宁波片区、综保区、北仑口岸等政策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联动发展,外贸巨头的心思也愈加活络,一些新的“宁波想法”正在悄然布局。

比如商贸板块,中基依托专业的粮油团队,希望以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通过“保税加工”等政策和制度上的创新突破,形成进口、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条,打造具备“内循环”能力的民生“菜篮子”保障供应链,不断增强口岸和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老牌劲旅运筹帷幄,外贸新贵摩拳擦掌。

去年底,华友钴业与宁波开投、宁波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及镇海工业商贸集团四方共同出资,组建了一家全新的外贸企业——宁波睿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瑜表示,公司今年打通了氢氧化镍进口的相关通道,将以华友钴业为基础,搭建全新的国际贸易平台。

与此同时,在5000亿元目标的感召下,商务、海关、港口、口岸、外管、金融等部门与各区(县、市)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主动找差距、找问题,齐抓共管,攻坚克难,以超常力度和措施破解卡点瓶颈难题。同时,梳理各项政策服务落地情况,实现应出尽出、应兑尽兑、应享尽享,强化市区联动、部门联合、政企联手,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比如,为支持中东欧对外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宁波海关接续落实助力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14条细化措施。1月至2月,宁波口岸与中东欧国家进口整体通关时长约为25.91小时,同比压缩41.28%。

具体到各地各部门,要求虽各有侧重,共通的是通过改革,最大程度减去不必要出现的环节、打破不应出现的壁垒、消除不应存在的模糊地带,着眼于“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将一个公开、公正、清晰、高效、稳定的环境交给进口主体,让其实现价值、发挥优势、释放活力。

前路依然崎岖,幸有目标可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