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大桥:创新团队铸就超级工程
2023-03-28 09:27:00 来源: 铜陵新闻网—铜陵日报

在长江铜陵段,从高空俯瞰,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宏伟轮廓初现,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墩基与周边油菜花田交相辉映。大桥南岸,四号墩主墩沉井稳稳矗立江中,主塔高度已达147.5米,一对塔柱直上云霄,宏伟的身姿令人赏心悦目。

G3大桥主跨988米,一跨过江,是世界跨度最长的斜拉悬索公铁两用桥。如何一桥飞架令天堑变通途?答案无疑是向科技要动力、以创新激活力。

在项目南岸施工一线,有一支“年轻成熟”的创新团队。说他们年轻,是因为大桥开工才满一周年,团队正与工程建设同步成长;说他们成熟,是因为他们身后有着“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的实践积淀和丰硕成果。

日前一大早,任引亮整理好手中的资料,匆匆赶往南岸锚碇施工工地。任引亮是G3大桥项目二分部副总工程师,负责锚碇施工。“一些新技术和工艺的研发与应用,都要通过试验反复验证。”任引亮说,“没有一座桥是相同的,对于这座世界级桥梁,不仅要因地制宜开展科技创新,也要精益求精,对每个设计细节严格把控,一点儿也马虎不得。”

南锚碇基础岩石较硬,开挖深度和方量较大,出渣较为困难。针对这个施工难点,团队创新采用了预留马道竖直分区域开挖,仅用90天就完成了18.8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开挖运输,“我们还在基础施工时采用上下分层、左右分块、预留V型槽口的施工方式,在基础施工的同时,进行主缆锚固系统施工,使基础施工化繁为简,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及施工材料。”任引亮说。

在G3大桥许多个世界第一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个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难题,而建桥,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目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不断进步。”在不断的实践中,二分部工程部部长蓝海涛凝练出这样的理念。每一个施工方案,团队都要从初步比选开始,再讨论深化和优化,确定出一个最优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不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才能得到最优的效果。

“创新都是逼出来的。”蓝海涛笑言,面对工期倒逼、成本压力,每一个施工方案的背后都是团队无数个加班通宵的日夜,但团队没有动摇攻克难关的决心,他们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施工一年多的时间里,已实施了六、七项创新做法。

一座长江大桥是诸多创新技术的集成,而最终能否完美落地呈现,离不开前期原材料把关和施工现场的执行。在项目部中心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刘须远通过筛分析试验来检测砂石粒径分布是否合理。无论是对每次进场的砂石,还是其他原材料,刘须远都严把原材料进场质量关,杜绝不合格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用于工程施工。“实验室是现场施工中工程质量保障的前哨和先行官,责任重大。”在刘须远看来,实验室不仅是把关的场所,也是创新的阵地。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基本都会有裂纹,可是G3大桥要求桥梁墩身无裂纹。”为此,刘须远加强实验室管理,进行配合比研究,用了两个多月从100多个配合比里筛选了20多个不断进行试拌优化,最终选择出了3个用于施工。春季到来,G3大桥项目的施工进度一如既往,一路高歌猛进,创造着“G3速度”。四号墩已处于上塔柱非锚固区施工阶段,工人正在进行上下游第十八节塔柱钢筋安装,作为现场的技术负责人,二分部工程部副部长崔祥在现场非常忙碌,电话一个接一个。创新方案如何落地?在实践中如何得到优化?这是崔祥每天脑子里想得最多的事情。他对现场技术把控很严格,很多事情亲力亲为,常常自己动手给工人做示范,耐心地向工人们讲解。大桥从图纸走向现实的过程,崔祥一刻也不敢放松,“我是团队的终端,绝不能在我这里掉链子。”

得益于团队的核心驱动,二分部一次次破解难题,突破了一项项技术瓶颈,充分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攻坚能力。

在大桥建设工地周边,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在怒放,带来浓浓的春天气息。这一个青春而富有活力、智慧而善于创新、成熟而深有积淀的团队继续走在大桥建设创新的路上……(杨涛 陈燕飞)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