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城市之魂,打造信仰坚定之城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纪实之一
2023-03-31 09:27:00 来源: 池州日报

为缅怀革命先烈,继承烈士遗志,3月28日,贵池区里山中心学校在池州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活动中,少先队员们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向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队誓词,铭记革命先烈功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图为少先队员在烈士塔前重温入队誓词。通讯员 段家正 摄

“我们冒着零下几十度的风雪天,穿着单薄的棉衣,爬冰卧雪,饿了就啃被冻成铁疙瘩的高粱米饭团和土豆……”在贵池滨湖实验学校的国防教育课上,92岁抗美援朝老兵胡信来讲述着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学生们听得热泪盈眶。

  让退役军人走进校园宣讲革命故事,将国防教育融入课堂,这是我市探索构建的校园国防教育工作新模式。

  池州是革命老区,曾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皖江抗日革命根据地和皖南游击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红土地上,方志敏、凌霄、檀炳光、黄道开、汪世顺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赴后继……

  红色基因渗透在这座文化名城的血脉之中,红色文化也激励着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池州始终秉承为民利民的初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动力、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的,赓续红色血脉、擦亮文明底色、凝聚奋进力量,持之以恒把创建工作推向深入,努力打造“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之城。

  深挖红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

  松柏如盖,阳光从叶缝里漏出来,洒在一座座烈士墓上面,安静肃穆。贵池区唐田镇八一村村口的刘家岗,是村里地势最好的一块地,村民们自发把牺牲在此的53名烈士安葬在这里,修建了烈士墓群。

  从1949年至今,70多年来,八一村村民自发守护着长眠在此的53名烈士,从未间歇。

  “我们从小就是听着解放军故事长大的。”40多岁的汪锋告诉记者,在八一村解放军英勇战斗的故事老少皆知。即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村民们也会在过年过节时,自发来祭拜这些长眠在村里的烈士。一届一届的村两委干部、党员带头组织,村民们自发参加,大家用祭扫先人的方式凭吊这些没能魂归故里的战士,告慰在天之灵。

  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在于红色基因的赓续。

  作为革命老区,池州红色资源丰富,革命历史悠久,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记者从市文旅局了解到,近年来,池州大力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全市有4处烈士陵园,零散烈士纪念设施371处,零散烈士纪念碑(塔、祠)共21处。创办了池州市革命烈士陵园、东至县木塔红军纪念馆、青阳县宾山革命纪念馆等一批纪念展馆,修缮了皖赣特委旧址、贵池区新四军沿江团团部旧址等一大批红色旧址,使之成为学生、市民接受红色教育洗礼的重要基地。

  “传承好红色基因,既要把红色资源挖掘好,更要在用好用活上下功夫。”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段家正告诉记者,在全国首届“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中,段家正和同事们历经3个月的努力,拍摄的凌霄革命事迹短视频,在全国1.4万余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获评优秀作品奖。而大型现代黄梅戏《凌霄花开》也走上舞台,再现凌霄烈士“点燃星火、武装斗争、英勇就义”的革命事迹,穿越百年时空,教育激励后人。

  与此同时,我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强革命文物内涵价值的挖掘,将革命文物保护与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融合,策划推出“烽火硝烟热血之旅”“敬缅忠魂追忆之旅”等红色旅游线路。

  一个个“红色地标”,串联起革命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擦亮了文明城市的底色。

  凝聚“红色力量”坚守为民初心

  “举世瞩目二十大,踔厉前行有方向。全面领导谁担当,全靠中国共产党……”近日,一首名为《举世瞩目二十大》的民歌在贵池区墩上街道罗城村礼堂唱响。熟悉的语调,朗朗上口的歌词,罗城民歌传承人彭红梅的演绎,一出口便深深吸引住了台下的观众。

  罗城民歌传承人彭红梅还有着另一重身份——省级宣讲团百姓宣讲员。凭借耳熟能详的民歌,彭红梅扎根群众队伍中,用民歌形式将新思想传唱进百姓心里。

  按“单”点餐,按“需”烹制,是池州开展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活动的一大创新。近年来,我市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理响池州“三个一”等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5000余场次,覆盖群众140余万人次,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千家万户。

  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

  “这些年,党员服务队不知道来了多少趟,帮我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贵池区乌沙镇晏塘社区村民孙发青指着天花板上的灯、卫生间的水龙头、灶台上的烧水壶说,家里处处有党员服务队的影子。孙发青口中的党员服务队,就是国网池州市贵池区供电公司的共产党员服务队。1990年,因为一次施工事故导致孙发青下肢重伤致残,出院时,家里已一贫如洗,当地党和政府及残联组织帮他盖起了两间平房。就在母子俩为用电发愁时,当时晏塘电管站站长纪建民看到孙家还在点油灯,二话没说带着电工给母子俩接上了电,还承担了母子俩的电费。

  就这样,20多年来,这根电线牵起的缘分一直没有断。它不仅点亮了小屋,也点亮了母子俩未来的生活。孙发青开起了小家电维修部,取名“谢党恩综合服务部”,他还在党员服务队的帮助下开办了网店。20多年,虽然党员服务队的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服务初心却始终没变。节日里给他送礼品,为孩子提供助学金,家里脏了、电器坏了、没米没油了,只要一个电话,服务队就来了……

  群众身边的琐事小事,是党员干部应该牢记的大事。我市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群众呼声、群众需求、群众满意作为第一信号、第一选项、第一标准,设身处地帮助群众解决一批急难愁盼的实事好事,以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见实效。

  坚守“红色信仰”激发创建动力

  每年清明节,贵池区棠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都会组织党员干部、学生和村民在棠溪镇革命历史纪念馆、留田年关暴动烈士陵园开展“鲜花寄哀思文明祭英烈”清明主题活动。“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深深震撼了我,同时也激励我们年轻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村民方丽说。

  “我们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纪念馆和广场,充分挖掘当地红色历史、名士乡贤等文化要素,并广泛宣传,传递文明新风。”棠溪镇棠溪社区党总支书记王飞表示。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池州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将创建活动作为传递主流思想、弘扬社会新风和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实践,让文明成为市民的自觉习惯。

  如今,在贵池区杏花村街道杏花村社区,处处能看到党员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走街入户,深入基层,编织了一张“志愿服务网”,把文明实践的新风吹到社会每个角落。

  “真亏了志愿者帮忙,房屋漏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70多岁的王大妈口中的志愿者,指的是杏花村社区一批由社区干部、法律工作者组成的“法律明白人”。近年来,杏花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先后组建了“老党员”“楼栋管家”“爱河护河”“情暖童心”等10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

  从政策宣讲到文艺展演,从志愿服务到倡导文明新风……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伴随着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三年来,我市投入1亿元用于农村文明集镇建设项目,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三级阵地全覆盖,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共2600支、发展骨干志愿者24942人,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2万场次。

  人民有信仰,文明才有根基,城市才更有魅力。创全国文明城市凝聚了130多万池州人的光荣与梦想,只要全市上下坚定理想信念、瞄准目标、勠力同心、担当尽责,池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