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海外文物史料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惨案再添铁证
2023-04-27 12:36:00 来源: 南京日报

4 月 26 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美籍华人鲁照宁文物史料捐赠仪式”。鲁照宁在海外收集的日军军人手牒、美国《纽约时报》等 98 件(套)海外文物史料入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鲁照宁第 16 次向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自 2004 年开始,他向纪念馆捐赠的文物史料已达 2300 余件(套)。

军人手牒是军人的身份证明。此次捐赠的这本手牒,其持有者为侵华日军第六师团步兵第四十五联队步兵炮队伍长福岛正久。手牒详细记载了福岛正久从 1937 年 1 月 10 日应征入伍到 1941 年 1 月 9 日退伍的履历。其间,他先后参加过侵占保定、石家庄、上海、南京、广德、芜湖、武汉、宜昌等地的作战。 1937 年 11 月 19 日,福岛正久在上海登陆; 11 月 19 日— 12 月 14 日参加侵占南京的战斗; 12 月 15 日— 21 日,在南京附近警备。

据史料记载,侵华日军步兵第四十五联队隶属于谷寿夫为师团长的第六师团,该师团是侵占南京并实施大屠杀的日军主要部队之一。根据纪念馆所藏的日军《步兵第四十五联队史》记载, 1937 年 12 月 10 日之后,该联队参与了侵占水西门的战斗,同时还参与了在南京城南地区的屠杀。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指出,侵华日军步兵第四十五联队是进攻南京、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之一,这本手牒见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展陈价值。

1937 年,有 5 位勇敢的西方记者放弃了撤离机会,义无反顾地成为南京城内的战地记者,分别是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阿契包德·斯蒂尔、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德丁、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记者阿瑟·孟肯、美联社记者查尔斯·麦克丹尼尔、英国路透社记者莱斯利·史密斯。他们冒险留在南京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惨案,并最早向世界报道了南京大屠杀暴行真相。

此次捐赠的文物史料中,一份 1937 年 10 月 10 日在上海发行的英文报纸《大陆报》( The China Press )刊登了内容为“记录日本轰炸南京的外国摄影师”的图片。图片中,这些摄影师正在南京城墙上用照相机、摄影机拍摄日机轰炸南京的影像。图片说明清楚地注明了美国派拉蒙新闻电影社记者阿瑟·孟肯参与了拍摄。据史料记载,孟肯曾在美军炮舰“瓦胡”号上发出了有关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报道,并刊登在 1937 年 12 月 16 日的《西雅图每日时报》上。

《大陆报》同版面另一张照片中也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 ·德丁、美联社记者查尔斯·麦克丹尼尔的图片。据史料记载,德丁在 1937 年 12 月 18 日美国《纽约时报》上的报道中描述说,“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把中国人从他们的家中赶出来、大规模处决战俘以及搜查体格健全的男子,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日军看上去想让恐怖保持尽可能长的时间,以便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即抵抗日本会产生可怕后果”。麦克丹尼尔的日记也曾刊登在 1937 年 12 月 17 日的《西雅图每日时报》上,“ 12 月 14 日,看到日本人在全城抢劫…… 12 月 15 日……我对南京的最后记忆是死了的中国人、死了的中国人、死了的中国人。”

此次鲁照宁捐赠了多本英文书籍和多份画报、报纸。其中, 1938 年 1 月 25 日美国发行的《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有关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报道,题目为《混乱在南京持续》。报道称,“日军占领下的南京依然毫无秩序可言。除外交官外,仍不允许一般外国人进入南京城。虽然日本方面已经承诺,要把施暴的部队调离南京,但强暴妇女以及其他的罪行仍在继续发生。”

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表示,《纽约时报》是西方报道侵华日军南京暴行最多的报纸,其中 1937 年 12 月 18 日、 1938 年 1 月 9 日和 1 月 25 日是刊登在头版。之前《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翻译的《纽约时报》是根据旧报纸资料库检索的 PDF 版本,这次收集的 1 月 25 日《纽约时报》是原件,对纪念馆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展陈价值。

鲁照宁还捐赠了在上海发行的 4 张英文报纸《大美晚报》,发行时间分别为 1937 年 10 月 16 日、 10 月 20 日、 10 月 23 日、 10 月 26 日,刊登了众多淞沪会战中侵华日军进攻上海造成房屋损毁、人员伤亡的惨景,以及双方激战的照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