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7日讯(记者王东方)4月27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会议透露,湖北结合实际将聚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两大目标,实施强县工程。
《实施意见》对实施强县工程进行了总体部署,概括起来是“1+3+1”。其中“1”是指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3”是指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三级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后一个“1”是建设美好农村人居环境,核心是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功能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具体有哪些措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将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目标,在做好一产业的基础上,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和横向拓展产业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具体措施包含: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促进规模经营,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一种双收、一菜多用等绿色高效模式,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有机统一;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抢占预制菜等发展新赛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到202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通过擦亮荆楚品牌促进价值提升,重点培育一批省级核心品牌,打造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
此外,湖北还将做好用地服务、人才服务,做好基础设施保障,推进乡村道路、水电、快递等设施配套,建设冷链保鲜、物流仓储、5G网络,保障产业融合项目顺利实施、稳定运营。
全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当好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为助力“强县工程”行动,湖北在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发布会指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举措,省卫生健康委积极争取将武汉市黄陂区等14个县纳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范畴,指导全省组建县域医共体130个,覆盖268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11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推动服务体系构建、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优化、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一步,湖北将全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监测与评价,指导和督促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到2025年底,每个县至少组建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初步建立起整合型、同质化的县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抬高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底板”,当好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目前,湖北正在推进的县域教联体建设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县域内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通过“大校联小校”“强校联弱校”“城镇学校联农村学校”多种方式开展联合办学,形成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发布会介绍,省教育厅将教联体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引领我省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点行动、重大行动来抓,制定了指导意见,确定了89个省级县域教联体试点,带动2136所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各级教联体范畴,占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29.14%,探索建立了“内部治理共融共生”“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效共测共评”“家校社共谋共治”“条件保障共促共进”等工作机制。
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到今年年底,湖北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示范性教联体,总结推广一批教联体建设经验模式;2024年底,全省县域范围内教联体建设全面推行;2025年底,全省8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全面巩固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统筹城乡建设方面,发布会指出: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加快补齐县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施了县城品质提升、擦亮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四个“三年行动”,通过四个“三年行动”的实施,县城的集聚以及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全省县城人口的聚集度达到44.5%,县城购房者中农村居民占56.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县城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下一步,湖北将尊重人口转移规律,坚持规划实施“一张图”;聚焦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设施服务“一体化”;系统塑造城乡品质,推进城乡建设“一盘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