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担使命 创新发展谱新篇
2023-04-28 09:55:00 来源: 铜陵新闻网—铜陵日报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一大目标和“五个扎实”的工作任务,为安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精神和省委改革部署,持续创新发展“铜陵改革基因”,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围绕双招双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中心工作,统筹推进70项重点突破改革事项,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活力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

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发展难题

推深做实以“链长制”为重点的招商引资。坚定不移把双招双引作为一号工程,聚焦8大产业集群、12条产业链,实施“链长制”精准招商,构建“链长领衔+县区园区承载+部门服务+驻外招商”工作大格局,优化升级“投资热力图”,率先集成到省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完成规上及占地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评价工作,制定评价等级与资源要素配置相挂钩的差异化政策,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经验获国家四部委通报表扬。开展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工作,形成闲置和低效用地数据“一张图”,一企一策、因企施策。狮子山高新区探索盘活闲置土地资产新机制做法在省委改革简报刊发。扎实推进“标准地”改革,建立“标准地+承诺制”的土地供给新模式。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对铜化集团的增资扩股以及对普济圩农场进行集团化改造任务,组建中国节能长江工业环境治理公司,推动市交投、建投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改革试点,探索建立“1+N”母子基金运营模式,打造“基金部落”。

深化开发园区改革。率先在全省完成开发园区优化整合,全面剥离社会事务,出台《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铜陵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办法(暂行)》,破解制约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动力。

深化财税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全面推行营改增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科技改革。探索以科技服务团、“首张订单”、“科创中国”为重点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创新柔性引才方式,在全市各县区组建科技服务团,实施创新产品“首张订单”政策,通过政府首购、推广应用补助、科技保险补贴等支持铜陵本地制造。深入推进“科创中国”试点,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组织、铜基新材料产业联合体,组织166名专家开展“百名专家进百企”活动,汇聚更多资源精准服务铜陵。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行说“不”提级管理制度,成立“办不成事”(企业服务中心)反映窗口。创新推行涉企政策“免申即享”,探索建立“一站式、无障碍”直达兑现机制,该做法被省政府宣传推介。在全省首创7×24小时“不打烊”服务模式,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情况交流》专文推介。成立安徽省首个信用修复“唤醒”联盟,并入选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铜陵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经验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登载推广。

聚焦高品质生活深化改革,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市场运作、村社合作、股份联结、利益共享”村级供销合作社建设模式,共建设村级供销社100个,带动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该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展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深化教育改革。我市入选全国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面推行“阳光分班”,破解 “择班”难题。深化产教融合,组建安徽大江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由政府主办向政府统筹、社会多元化办学方向转变。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持续优化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城区全覆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覆盖市、县、乡、村的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网络基本建成。

深化养老救助服务改革。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推动“物联网”“互助式”养老服务等示范点建设,建成市级智慧养老平台。扎实开展全国困难家庭救助帮扶综合评估试点,相关做法被省民政厅在全省推广。

深化市域治理改革。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突出“五治融合”,成为全省唯一连续2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市的地市,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获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深化社区治理改革,完成3个邻里中心建设,有序实施8个“社会工作+”善治行动项目,城市居住社区活动场地建设项目获住建部推广。

深化文化供给侧改革。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建成“你读书、我买单”点读平台,全面推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三馆”理事会。

聚焦高质量党建深化改革,着力强化引领保障

突出争先导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视野审视和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常态化选派60余名优秀干部赴沪苏浙、省直机关等跟班学习,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开阔视野、破解难题。构建多途径发现、重源头识别,多平台历练、重精准培养,多方位考核、重动态管理的“三多三重”机制,从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等一线选拔使用10余名县处级干部。

突出实干导向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探索以“实干为先”保障“发展为要、项目为王”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年度综合考核制度,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推动同类型同层次单位和干部“同台比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干部职工绩效奖以及年度考核优秀比例、职级晋升、能上能下挂钩。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对160名受处理干部开展关爱回访。

突出基层导向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探索构建基层党建共同体,通过“党建+”模式,成立19家村企发展联合党委、10个产业党建联盟,带动联建村及村民增收4500万元、就业4200余人。支持义安区探索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广建立村民“道德银行”,实行“美德积分卡”制,探索建立“村民信用身份证”,撬动金融资本下乡,推动银行授信4.35亿元,实际贷款2.18亿元,中组部《组工信息》专题刊发经验做法。

突出严实导向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市委巡察整改督促、评估和责任机制,对27个单位开展量化评估。深化派驻机构改革,在5家市属企业设立监察专员办公室。探索派驻机构“1+N+X”监督模式,提高派驻监督质效。探索“室组”联动、“室组地”联合办案模式,提升监督执纪执法的协同性整体性。(汪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