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早布局车路协同的企业之一,华砺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砺智行”)拥有业内领先的技术及成熟的产业链生态。在汉成立5年余,其在智能网联、智慧交通领域等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并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4月27日,华砺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邱志军在接受长江日报《在场》栏目专访时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华砺智行致力于在中华大地上,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智慧交通带来的便利。
华砺智行携手福特在汉落地车路协同系统。
让聪明车驶入智能路
司机不用踩油门就能平稳过路口
4月14日,邱志军出现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华砺智行作为核心成员之一,与香港应科院共同宣布成立“智慧出行车联网技术联盟”,推动香港车联网布局。
截至目前,华砺智行已在全球近50座城市落地了车路协同商业订单,应用于智能网联示范区、高速公路、智慧园区和智能驾驶等领域。
2017年8月,邱志军从加拿大回到武汉创业。一间小小的办公室,10多个人,华砺智行在武汉经开区悄然成立。彼时,国内V2X(车辆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刚处于起步阶段。
“瞄准前沿技术的企业,需要做好短期的收入和中长期价值的平衡才能活下来。”邱志军说。
成立不到1年时间,这个初创企业推出符合中国标准的首款V2X终端及软件产品,在国内多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智慧道路示范、整车厂商等项目落地应用。
邱志军举了个例子,就像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样,武汉正为此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是一辆电动车配备两个充电桩。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同样如此,前期需要布局基础设施,研发车联网、车路协同技术,技术和市场“双成熟”才能迎来产业爆发期。
产业蛰伏期长,生存是第一要义。华砺智行成立5年以来,年均增速超过50%。今年上半年的营收,达到去年全年营收水平。员工数量从初创时的10余人扩充到100多人,年产值从不到100万元到突破亿元。
步入华砺智行展厅,专利技术证书挂满了展厅整整一面墙。据了解,其连续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不低于20%,获授近50项知识产权。
在去年12月16日,湖北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度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入选名单中,华砺智行成功入围A类自主创业战略团队,全省仅2家企业入选。
时下,在国内外数个已落地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搭载华砺智行车路协同技术系统的汽车。无论是刹车、转弯、变道等,司机都可“提前预知”,不用踩油门,就能平稳高效通过路口。
车与车、道路与车互联互通
梦想正在变为事实
上个月,华砺智行与武汉经开区、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联合共建的“湖北省智慧交通综合型技术平台”正式揭牌,致力于构建产学研共同体,推动智慧交通领域科技成果顺畅高效转化和产业化。
作为在武汉经开区成长壮大的企业,华砺智行与经开区管委会已经不是第一次合作。2019年,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揭牌,华砺智行深度参与示范区建设。
4月1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镜头下,这个“无人驾驶之城”展现在国人眼前。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多、首个全5G通信接入的开放道路自动驾驶示范区,成为华中首个全域向智能网联汽车开放的区域。
106公里智能化道路,形成1800多个由智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气象和道路环境检测器等组成的感知网络,覆盖全区160平方公里范围的高精度城市信息模型。全域智能路侧终端和整体系统由华砺智行提供。
“在武汉市,如果驾驶2020年以后的新款福特汽车上街,就能享受到车路协同技术带来的新体验。”邱志军说,去年,福特中国汽车旗下车路协同系统正式落地武汉,华砺智行为其提供数据引擎支持。通过“车—路—云”车路协同的双向数据互联互通,前方路口的红绿灯状态、道路基础设施等信息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跃升”至仪表盘上。
“高速公路上,智能网联汽车行驶在‘无人驾驶’的专属车道上,连环撞的事故一去不复返;城市道路里,车辆提前感知红绿灯,车与车、道路与车互联互通,交通事故也会大幅下降……”在邱志军的描述里,这样的画面在不久的将来就有望实现。
“强链补链是关键,华砺智行将继续深耕武汉经开区,支撑智能网联交通产业链产业化加速落地。”邱志军说。
(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见习记者王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