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约每500户整合为一个网格的方法,合肥现有的4300多个小区共划分成3700多个网格,每一个网格都配套建立一个党组织,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有问题找党组织,有困难找党员”渐渐成为居民们的流行语。
2022年以来,合肥市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全速推进小区党组织覆盖,全方位构建“党建+”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小区居民遇事从找物业,找业委会,到找社区小管家,找家门口的党组织,一件件事关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解决,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党建“一抹红”,落入社区,暖了民心!
“病电梯”下岗了,这抹红敢解“揪心事”
4月15日,在瑶海区长淮街道火车站社区宝文花园小区的4楼平台,一群退休阿姨正在这里的居民活动中心排练黄梅戏,孩子们在玩跳房子、滑滑梯、荡秋千……
宝文花园小区建成于2007年,3座电梯已超负荷运行多年。“噪音大,轿厢有时还会摇晃,卡卡停停的,真让人担心哟。”80岁的安胜芝说,电梯安全一度成为小区居民最大的一块心病。
2022年6月27日,瑶海区宝文花园小区党支部一成立,安胜芝就急急地赶来,将这个心病告诉新到任的党 支部书记王惠祯。
出生于1994年的王惠祯,虽然年龄不大,但已在基层干了多年,人称“热心肠”。
民犯愁,我来助!党支部决心将电梯问题当成“开门第一件事”来办。
事情刚开始就遇到了困难。对于电梯更换这件事,居民参与度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高,表决票迟迟收不上来。
迎难上!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在党员和群众中的号召力、影响力,牵头组织楼栋长、党员们分头行动,分楼栋、分单元,一家一户地做思想工作。终于,居民们达成“共识”。
接着,围绕电梯更换资金的来源、电梯品牌、安装时间、后期维保等焦点问题,小区党支部前后召开了十多次会议,和选出的物业代表、居民代表一起反复协商。终于,3台电梯全部更换完毕,困扰该小区居民多年的安全隐患得到彻底解决。
小区管理难点在哪里,居民的需求点在哪里,小区党支部和党员们就“奔赴”哪里!据瑶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瑶海区结合居民急难愁盼需求,高标准建立643个小区或片区的党组织,通过形象化公示、网格化管理,提供精细化服务。
身边问题被化解,切身感受到小区党组织温暖的,还有庐阳区海棠街道清华社区的居民。
该小区党总支第二党 支部书记沙楠是一位二孩妈妈,一头干练的短发,笑起来爽朗又亲切。她还有一个身份是“红色小管家”,自从担任党 支部书记以来,经常入户走访,征求居民意见建议。
经过耐心细致地沟通,居民们慢慢敞开心扉,她逐一记录,将问题反映给社区党委共同协商解决。2022年以来,经她收集整理、党支部牵头解决了多个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如小区22部电梯完成维保、24个单元门的受损入户门禁完成更换、燃气管道完成改造等。
“将小区党支部打造成为民办实事的过硬团队,把支部党员打造成服务到位的团队成员。”每次问到她当党 支部书记的感受时,沙楠总是一脸认真地回答,说只有这样,才能与居民打成一片,进入到居民的心坎里。
“水帘洞”消失了,这抹红善了“烦心事”
“我们C区12栋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想向党组织反映一下。”2022年9月,在都市清华小区第二党支部会议上,老党员郑国祥说,一到下雨天,住在顶楼的住户就遭殃,物业公司也小修小补过,但是作用都不大。话音刚落,其他同志也纷纷诉说自己家的楼顶渗水,家里成了“水帘洞”。
都市清华小区建成20年了,许多房屋存在渗水问题,居民多次向物业反映,但由于维修费用较大,物业公司迟迟没能解决。
记录下大家提出的问题后,沙楠立即向上一级党组织反映,寻求解决办法。经过前期调研和统计,一周后,清华社区党委召开暖心党群议事会,党 支部书记沙楠、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一起对房屋渗水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最终确定从小区住房维修基金里出资60余万元用来维修渗水房屋,重新铺设防水层。后又多次邀请区住建部门、街道发展建设部门、改造工程方等到小区现场会商改造方案。2022年12月,小区内18栋楼61个单元全部完成维修。
包河区包公街道炳辉社区有“三多”,即老旧小区多、老龄人口多、各类型人群多。这么复杂的小区怎么治理?社区给出答案: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组织体系。
根据实际情况,炳辉社区建立8个片区党支部,由社区“两委”担任小区(片区)党组织书记,配备8名红色小管家,7名大学生社区小管家,形成“小区党建指导员+党组织书记+红色小管家”的小区治理体系。
通过摸排党员情况,进而整合力量!党员们好比一个个“梅花桩”,通过串点、连线、构面,形成一张张看得见摸得着的红色便民服务网。
该社区党委委员、第七党 支部书记石锐,30岁刚出头,虽然看上去有些瘦弱,但非常干练,做事不拖拉,负责景治园、芳梦华苑、市科委宿舍、910所4个小区的党支部工作。
“小石,今天来这么早啊!”“石书记,关于小区停车的事,我要向你反映一下。”……一走进市科委宿舍小区,居民纷纷和石锐打起招呼。
70多岁的唐仁年在市科委宿舍小区已经住了40年。说起小区的危房重建,他很是激动:“小区虽然没有物业,但是我们不担心,因为有石书记在。”
今年2月14日下午,市科委宿舍平房危房重建解危工程在小区协商议事会获得通过,所有住户签订完成改造协议书,重建解危方案得到12户相关住户的一致认同。
原来,市科委宿舍小区原本只有3栋居民楼,1987年,为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修建了17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宿舍。原单位由于改制和经费不足等原因,无法对平房进行维护和改建。这些平房地势低,环境差,而且存在私搭乱建,安全隐患大。“每逢大雪天,社区就安排专人守在这里,确保居民安全。”社区党委副书记郭小靓说。
很快,好消息传来。2021年,合肥市城区危险住房处置暂行办法印发。石锐与党支部委员、红色小管家、社区小管家一道立即推动修缮工作,召开协商议事会,向12户平房居住权所有人宣传解危政策;联系测绘、设计等专业单位,对平房进行面积测绘及改造设计等。眼下,他们正在等施工单位进场。
“缝缝补补”不愁了,这抹红细抚“操心事”
小区广场休闲座椅不够,老人聚在一起只能站着聊天,能不能添加座椅?小区楼下的建筑垃圾能不能及时运走?能不能增加非机动车的充电桩……现在,石锐他们每天都要到小区里转转,面对居民反映的桩桩琐事,用本子一一记下,及时上报,并在党委议事会上商议落实。
像缝缝补补、修修钉钉之类的事,虽然小,但关系到群众居家生活的便利程度。基层党组织想有所作为,但演“独角戏”搞不定,于是发动小区里的“持家高手”们一起用力,发挥居民们的所长。邻里在互帮互助中,关系也更加和谐了。
在蜀山区三里庵街道龙河路社区二楼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摆着缝纫机、剪刀、针线、零碎布料等物品,专门帮助居民解决缝缝补补的事情。在“缝爱社”的阿姨们手中,一件件旧衣旧裤如同被施了魔法,焕然一新。在近日举办的蜀山区党建领航微公益创投项目大赛上,该团队的“近邻相缝”项目还荣获最佳项目奖。如今,团队成员已拓展至30人,服务居民近500人次。
小区党支部的成立,让“红色力量”聚集在家门口,居民有了可以依靠的“主心骨”。为进一步推动小区党建,使小区党员从“无岗”变“有岗”,蜀山区西园街道抽调52名街道党员业务骨干担任党建指导员,52个小区党组织书记均由党员社区工作者担任,招募56名党员居民为“红色小管家”,通过小区微信群、楼栋微信群等发布消息,确保联系对象户户知晓,让小区居民时时感觉到小区党员志愿服务就在身边。
“沈大哥,2栋和3栋中间的这排树太高了,影响采光。”
“别着急,我来联系物业修剪树枝。”
……
西园街道岳西东村小区的“红色小管家”沈国平是小区里的“红人”,因为他太“爱管事”了。
沈国平每天走家串户,记录居民反映的大事小情,照顾孤寡老人、调解邻里纠纷、收集社情民意,加入护学岗、开展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一件件推动落实,化解了不少“闹心事”。
目前,蜀山区600多个小区已实现党支部全覆盖,建立起“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户”的组织体系。小区党组织在群众身边常态化“亮组织、亮身份、亮职责”,推动“做好开门一件事”向“做好为民每件事”转变。截至目前,小区党组织已牵头解决高空抛物摄像头安装、小区垃圾分类站建设等琐事,共计584件。
支部建在小区里,作用发挥在身边。近年来,合肥市充分推动党组织力量下沉,按照“一小区一网格、一网格一组织、一服务一清单”模式,划小治理单元、配强治理力量,实行清单化管理、管家式服务,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居民知道家门口有党组织,有事就找家门口的党组织。
当“有问题找党组织、有困难找党员”实实在在成为居民的口头禅、办事的新时尚时,合肥人家门口的“最后一米”里就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家是幸福的港湾”就有了新的注解。(王蓉 苏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