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下午,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新闻发布会召开,邀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市政府副秘书长何俊,含山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志远,分别就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情况、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筹备情况、凌家滩遗址保护利用情况进行发布。
凌家滩,是一处距今约5800年-53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重要实证,1985年一经发现便受到关注。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为“中国史前三大玉文化”,这里出土的玉器以“数量多、技艺高、制作精”闻名中外。
叶润清介绍,1987年首次发掘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7年到2007年,先后进行5次发掘,主要集中于墓葬区,同时对生活区也进行了小面积发掘。5次发掘面积共2960平方米,发现大型祭坛1座、墓葬68座,出土玉器和玉料1100余件、石器600余件、陶器500余件。第二阶段是2008年至2018年,主要是对遗址及周边区域进行系统调查、勘探和发掘。先后对凌家滩及所在裕溪河流域进行8次区域系统调查,在凌家滩周边发现一些小型聚落,证明凌家滩是大型中心聚落。随后对遗址本体进行5次大面积勘探,勘探面积200万平方米,发现内外两条壕沟,初步确认遗址的大体布局。第三阶段是2019年至今。这个阶段,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确认其年代为距今约5500-5350年,凌家滩迄今发现最大的石钺、玉璜相继出土,遗址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我省再添一张“国字号”文化名片,为下一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基础。
何俊介绍,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于5月7日开幕,论坛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指导,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物局)、马鞍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博物院、马鞍山市委宣传部、马鞍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含山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本届论坛共邀请200余名嘉宾参加。主要议程为开幕式暨主论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揭牌仪式暨央视纪录片《探秘凌家滩》开机仪式和凌家滩遗址现场考察、2个分组讨论、闭幕式。办好第二届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对于充分展示凌家滩文化魅力,提升凌家滩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地提炼凌家滩文化的突出普遍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刘志远介绍,目前,凌家滩遗址已历经14次发掘,总发掘面积7000余平方米,先后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3000多件,2022年凌家滩遗址考古新发现入选国内十大考古新闻。近年来,含山县不断加大遗址保护力度,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路径,全力以赴做好“遗址保护”“宣传推介”“活化利用”三大文章,使古老的凌家滩文化焕发出新鲜活力。
系统规划,做好遗址保护文章。坚持保护为先,强化规划引领,加快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做好凌家滩遗址保护工作。先后投资8.5亿元,建设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建设11个文保项目、4个安置项目、7个配套项目和1个遗址博物馆项目,凌家滩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有力维护。开放创新,做好宣传推介文章。先后拍摄《当三星堆遇见凌家滩》等专题节目50余个,其中,《跟着课本去旅行》等节目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先后在安徽博物院、甘肃省玉门市博物馆举办了《璀璨星光》等凌家滩文化展,有效提升凌家滩文化影响力;展示文化魅力,将凌家滩文化嵌入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活动,持续多年举办凌家滩文化旅游节。融合发展,做好活化利用文章。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思路,聚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生态人文休闲胜地。依托“安徽省六大主题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品牌优势,积极打造融遗址展示、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研学旅行目的地,打好“研学牌”。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凌家滩考古研学小镇、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打好“旅游牌”;积极赋能乡村旅游,推动凌家滩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打好“振兴牌”。
记者 刘小庆 胡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