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打游戏一样,6位硕士管理万亩智慧农田
2023-05-18 23:24: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8日讯(记者冷靖华)湛蓝的天空下是万亩金黄的麦田,粉色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犁地拖拉机正在田间“忙碌工作”,所过之处金黄麦穗被整齐收割……5月18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位于湖北潜江的碧桂园万亩智慧农业园,这也是碧桂园在湖北的首个智慧农场示范基地。眼下,这个占地10042亩的农业园正进入夏天的黄金收割季,其效率和产量都较传统手工作业翻番。

农耕“无人黑科技”集中亮相智慧农业园

这款联合收割机体形巨大,作业效率高。记者冷靖华 摄

在农业园里,外形酷似坦克的谷物联合收割机正在紧锣密鼓地收割麦穗,同时把秸秆儿打碎,均匀抛洒回地里。它约6.1米宽,后背打开的“羽翼”里装着可容纳8吨麦粒的大粮仓,是目前农业收割机中的“巨无霸”。它独创的脱粒系统能实现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大小籽粒兼收,作业效率是传统农机的4倍。

装入无人化操作系统的犁地拖拉机,可在手机App上操作其自行工作。记者冷靖华 摄

相比联合收割机,外形像蝎子的智能无人驾驶拖拉机更显科技感。它1小时内可完成犁翻作业40亩,是人工作业的2倍;直线作业精度可达±2.5厘米,实现了“又快又好”。

无人拖拉机看上去像蝎子,没有驾驶室。记者冷靖华 摄

装有无人化操作系统的犁地拖拉机,通过操作员控制手机App系统,可智能调节最佳作业速度,牵引深翻犁,可将秸秆翻到30多厘米以下的土层,增加土壤有机质,让作物根系扎得更深。

智慧农业园有个人工智能“大脑”

智能平台系统相当于园区的“智能大脑”。记者冷靖华 摄

距离农业园田地一公里远的办公区内,一整面墙的技术大屏上正实时滚动着农业园内的各种动态和数据,技术员倪明理坐在智慧大屏前对犁地拖拉机下发着各项指令。

“指挥农机无人化作业,就是智慧化平台系统的其中一部分功能。”皓耘科技副总经理伍玉鑫博士介绍,碧桂园智慧农业云平台以数字农业为基础和核心,通过对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决策执行来覆盖和服务整个农场管理,实现整个农场的生产过程自动化、监控管理信息化、决策分析处理的智慧化。

系统中,特别植入人工智能模块——农场AI智慧决策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传输、分析处理及决策指挥,文本、图片输入、语音等方式,实现虫害AI一键智能识别,准确率可达90%以上。

6位硕士运用科技种植管理万亩农田

新农人王宇介绍智能监测设备的功能。记者冷靖华 摄

田埂间,脸被晒得通红的王宇不顾烈阳高照,正操作无人机进行田间巡查,检查智能监测设备。“就拿这套智能灌溉系统来说,我们用太阳能板给它供电,可在办公室远程操控,通过高清摄像头看到现场情况后,只需用手机就能打开智能水闸,实现自行灌溉。传统灌溉需人力打开水闸,来回走一趟就有近一公里的路,人累不说,效率还低。”

“作为一名新农人,我想用我的所学为中国农业作贡献。”王宇说。

2022年5月,智慧农业园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引进6名硕士,打造培育新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基地,带动周边种植业节本增效。“95后”硕士王宇正是引入的6名年轻硕士之一。

王宇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去年进入农业园工作后,他就把掌握的最新农业科技知识转化为实践——利用航测无人机巡田,多光谱成像监测作物生长进度;利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累计超一万亩;利用测土配方技术进行精准施肥,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使用对土地造成污染;尝试使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

“有了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操作农耕的过程就想打游戏一样简单。”团队里另一名技术骨干邹伟炎在手机智能平台设置好相应参数,点击任务下单,犁地拖拉机就自行工作起来,“只要手机有信号,我走到哪里都能随时指挥它工作。”

“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开过农机,也深切感受过遇到台风下雨农民几个通宵不睡觉连续抢收粮食的辛苦,我希望通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创新思维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这些最新的技术就是我们6个人管理万亩农田的底气,是我们改变农业‘靠天收’的法宝。”邹伟炎说。

“我们帮助农民创收,与大企业合作共赢,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保证农民的利益。”碧桂园农业控股总裁吴迪介绍,农业园建成至今,保守估计带动当地合作社增收3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直接促进增收3万元/人。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