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丁燕飞
9月10日,61岁的李女士(化姓)拿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的复查结果,胃肠情况良好。如今生活闲适、性格开朗的她与之前在重症监护室瘦骨嶙峋的状态判若两人。“没想到小小的胰腺囊肿会引发那么严重的感染,我还曾准备紧急转院去北京治疗,好在赵秋教授救了我一命。”李女士感慨。
囊肿切除后突发肠瘘,出院当天又进ICU
李女士回忆,自己第一次查出患有胰腺囊肿是2020年末,体检发现异常后,便辗转于各个医院咨询,最终决心切除。2021年3月,她在家附近医院接受了胰体部囊肿切除手术,切除了直径3厘米的囊肿。术后一周,李女士一直未感到任何不适,以为会快速恢复正常生活的她,没想到刚出院到家就出现了严重的腹痛、便血、休克,不得不再次返回手术医院。急诊检查发现,李女士出现了急性肝衰竭和急性肾衰竭,直接住进重症监护室。
检查发现,李女士的胰腺囊肿在短期内复发、破裂,并形成肠瘘,大量具有腐蚀性的胰液侵蚀着肾、肺、胃等器官。由于感染严重和大量便血,她一度虚弱到说不出话,靠输营养液维持。躺在ICU里的李女士一天天消瘦,体重骤减20多斤。患者出血停止后,医生尽快找到肠道出血处和胰肠瘘的瘘口并封堵。控制感染是挽救生命的唯一方式,可瘘口隐藏在蜿蜒曲折的肠道中,李女士在当时就诊的医院接受了两次内镜检查寻找后,均未找到瘘口。
李女士在ICU里已治疗多日,李女士的丈夫黄先生(化姓)不忍看着妻子浑身插管,在生死线上徘徊,多方打听治疗办法,曾一度准备去北京大医院治疗。最终,他根据北京专家的建议,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赵秋教授求助。
巧妙显影铲除病灶,1周内危机解除
6月初,黄先生焦急地将妻子送到中南医院,接诊她的赵秋教授经过细致诊断后说:“患者由于感染时间较久,器官衰竭严重,营养也很差,只有尽快找到瘘口才能解决问题。”内镜下寻找困难,赵秋便采用显影剂分段注射,终于在十二指肠球部紧临幽门处找到直径为2厘米的长条形瘘口。可由于瘘口形成时间已近2个月,长满了肉芽,难以用钛夹一次封堵。赵秋教授便采用组织胶联合钛夹闭合术,尽可能缩小瘘口,再于瘘口处进行胃肠减压;空肠上段放置营养管,肠内注入患者能耐受的最大剂量的可直接吸收的氨基酸类肠内营养液,并给予生长激素等药物综合治疗。一周后,李女士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体重快速增加,余下的瘘口也自动生长封堵,危机终于解除。由于前期治疗花费了大量精力,李女士病情太重,黄先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倍感焦虑,而赵秋团队一边治疗一边耐心地解释治疗方案。看着一天天好转的妻子,李女士的丈夫黄先生才一点点放下精神包袱。
“转院到中南医院后,半个月内我长了10斤,感觉精气神又回来了。”李女士回忆,2021年6月末出院后,她坚持按照赵秋团队建议的营养方案康复,定期复查,今日再复查,胰腺和胃肠道状态良好。陪同而来的黄先生又特地向赵秋教授表达了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说:“赵教授的高超医术让人惊叹,一次治疗就让我的妻子从生命垂危回归正常。他的医德更是令人钦佩,这一个多月里,我更目睹了一位医生的纯粹、负责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