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黄洁莹
75岁的程奶奶带了三年瘘管,且每月需要更换一次,生活非常不便。暖心医生全面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制了腹压结合手法辅助排尿,不需要再带着瘘管生存,程奶奶终于可以安心走出家门。
2021年,程奶奶出现了排尿困难。在医院接受膀胱造瘘手术后,需要每月更换造瘘管。因为身上带着瘘管,老人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见人。
今年9月中旬,程奶奶因膀胱造瘘管脱落,置管延时导致造瘘管再置入困难。焦急的程奶奶担心再次面临排尿困难的痛苦,就近来到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就诊。
综合外科主任张茨接诊了程奶奶,通过仔细询问病情,得知老人心理负担很重,三年来深居简出,生活非常不便,他并没有立刻让老人重新恢复造瘘,而是建议老人住院进行相关的检查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入院后,张茨先为老人控制了尿路感染,同时监测并纠正了她的高血糖状态。在尿路感染和血糖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后,又为老人做了盆底检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她有Ⅱ度的阴道前壁膨出,同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但膀胱感觉和膀胱容量良好。
“这个检查结果给了我信心!”张茨主任带领医疗团队对程奶奶的病史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分析,认为外院诊断的患者神经源性膀胱主要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损害有关,控制好血糖后逼尿肌功能会有所恢复,通过腹压结合手法辅助的方式有可能实现自主排尿。
9月25日,拔出尿管后,老人在医生的指导下果然自行排出了小便,且并不感到费力,排尿后的残余尿量只有10余毫升。
通过一天的排尿观察,腹压和手法辅助排尿的方法非常有效,程奶奶终于摆脱了尿管。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她在生理上重获了排尿的自由,更在心理上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负担与恐惧。
出院时,程奶奶及家人对张茨主任及全体医护人员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是你们的专业和爱心,让我们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张茨介绍,大部分的女性排尿困难都是可以寻找病因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状况,哪怕是明确为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手段也较为丰富。除了间断清洁导尿和膀胱造瘘等传统方式,还可以尝试一些更为积极有效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图片由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