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医卫健康公益基金会发起、诺和诺德公益支持,主题为“防治肥胖症,只为更健康”的“肥胖防治及健康生活促进行动公益项目”,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地铁站同步开展。该科普公益项目以城市生活的核心场景——地铁为平台,旨在打破过往的认知局限,向公众科普肥胖症及其危害,倡导从体重管理开始,提升全民健康意识,特别是在肥胖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方面。
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然而,许多人对肥胖症的认知仍停留在“外观问题”层面,却忽视了它作为一种疾病带来的健康隐患。
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强调加强科学普及,动员社会和群众广泛参与。此次项目正是响应这一号召,借助公共场所进一步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倡导全民健康从体重管理开始。
现在,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MI)来评估人是否肥胖,BMI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近日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在我国成年人群中,BMI达到24kg/m²且低于28kg/m²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kg/m²为肥胖症。
尽管BMI是常用的评估方式,但它并不能准确反映脂肪的分布情况。《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我国人群以腹腔内脏脂肪分布较多为主要特征,故较易形成腹型肥胖。此次公益科普项目特别指出了中国人群易形成腹型肥胖的特点,提示腹型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代谢综合征,而通过测量腰围则可以简单判断是否为腹型肥胖。需要注意的是,BMI在正常范围内,男性腰围大于或等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或等于85厘米,属于腹型肥胖,同样需要减重。
一般来说,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也越大。《肥胖患者的长期体重管理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24)》指出体重管理的关口应当前移。即在体重出现上升时即起始体重管理计划,而非等到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加重。
面对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一方面,通过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健康体检以便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另一方面,应当主动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及早治疗,从而预防肥胖可能引发的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