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族”农民工住进二层板房
2016-08-02 07:46:00 来源: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讯(实习生 汪璟璟)近日,位于朝阳区金台路地铁站附近的一处农民工居住地引起广泛关注。记者探访看到,这里有6个用白色岩棉夹心板搭建成的板房,每个板房面积仅10多平方米,有两扇通风的窗户、一个简易门。因为这种狭小的板房看似“柜子”,居住其中的农民工便被称为“柜族”。

“柜族”群体被媒体曝光后,工友们已经搬了四五次家。记者获悉,目前他们被安置在了海淀某工地的二层活动板房里,较之前的“柜子”要宽敞不少。

探访 行李都挂墙上 洗澡路边解决

7月24日晚,记者探访了金台路地铁站附近的“柜族”居住地。由于已经进入工程末期,本有几十人的农民工团队,如今只剩下8个人。他们住在一个“柜子”里,内有4张上下床,此外再无其他家具。“柜子”里的空间十分局促,只能在床铺间侧身通行,没地方放的行李全都挂在墙上。

由于“柜子”的通风窗不大,工友们忍受不了屋内的闷热,便围聚在外面乘凉聊天。“我们一般都是在外面待到挺晚才回去,屋里太热了。”一位正在外面洗衣服的工人对记者说。

“柜子”里只有睡觉的地方,洗衣、做饭都要在外解决。记者看到,屋外一个角落里堆放着炊具,拉一根绳子便是晾衣架。上面晒着工友们的衣服,还挂着一个菜盆,“实在没地方放,只能挂这儿了。”一位工人说。

内急在附近的两个移动公厕解决,“里面的味道很不好闻”,但最让工友们头痛的是洗澡。他们用水要去附近一个小区找水龙头接。洗澡就找路上人少的时候,躲在板房的后面用冷水擦洗。

对于“柜族”这一称呼,很多工友感到很陌生,他们不知道自己因为住在“柜子”里已成为“网红”。在舆论的关注下,工友们很快被安排住进了空调房,但由于空调故障,7月24日晚上他们还是在酷暑中度过的。

讲述 适应“柜族”生活 以前住过帐篷

现场的工人告诉记者,他们当中70后、80后、90后都有,大多来自河南农村。他们每年都会在北京务工数月,一年能回三四趟家。由于都是只身在外,吃饭洗衣服都得自己解决。很多工友表示,家里有老婆孩子等着他们抚养,在外面吃点苦没什么关系。

80后的李明(化名)来自河南驻马店,有3个孩子的他生活压力很大。李明初中毕业后便一直在工地干活,今年来京后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回家。他已经适应了“柜族”生活,辗转过北京多个工地的他说,“这个住所的环境算是好的了,我去年还住过帐篷呢。”

每天晚上,李明都会和家人通电话。“闺女一直在电话里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她说很想我。现在这边活也做得差不多了,就等着结工钱了。”李明说。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金台路附近,现场的6个板房都已经被拆除,恢复了道路本来的状态。

一位曾在此居住的工友告诉记者,他们在7月25日搬到附近小区的院里。“因为八里庄街道发了通知,让我们25号之前搬离。”他说,自从媒体报道他们的“柜族”生活后,他们已经搬了几次家了。

后来,工友们又搬到位于海淀的一处二层活动板房里。记者从他们发来的照片中看到,屋里的空间较之前的“柜子”要宽敞不少,有晾衣服的地方,也有单独的热水淋浴间。多位工友表示,工程末期他们事情不多,都在等着结完工钱回老家休息一阵。

“柜族”农民工住进二层板房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