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科技”一词是哪里来的
2018-09-23 23:19:00 来源:
  长江日报沈辛成
  最近读到一本书,讲的是科学技术的语义源流,很有意思,所以摘选一些片断与大家分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我们今日早已习以为常,尤其是近些日子以来国人发现一些颇具规模的中国企业,其技术命脉仍然把握在他人手里,看来邓小平当年的教诲还是很有必要重温的。科学技术其实是两个词,科学是science,技术是technology,两词所指涉的其实大有不同,但是中文里喜欢合称为科技,真要翻译起来,如果只能用一个词,一般也多是以science为优先,technology只能委屈地被隐去。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是很合理的,大家都是先在学校里学习科学,然后再到社会里去付诸实践。科学是抽象的,技术是具象的,科学是原理,技术是实现,那么科学理当走在技术之前了。
  在英语世界里,相比其意为科学的science一词,意为技术的technology一词成型要晚得多。大约14世纪中期,science就已经具有了“通过研究而得到的知识”“确定的知识”这一层意思,可见科学中最重要的实证理念已经成型。而technology一词,一直到二战结束前,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联想到的那些高大上内容。19世纪的时候,technology一词出现在文献里,一般指的就是某种行业的技艺,磨面的行业需要技艺,烘焙的行业也需要技艺,种地需要技艺,开客栈也需要技艺——这些技艺都可以用technology一词来描述,指向一组技艺的集合。可以说,technology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特别朴实的词。
  在technology一词被广为使用之前,英语世界里表示行业技艺一词的是useful knowledge或者useful arts,“有用的知识”或者“有用的技艺”,这姿态可以说比technology这种自带词根的大词更接地气了。启蒙运动时期,新办的学校很多,对新学的追求很旺盛,不学神学学什么呢?自然是把一个行业比较成体系的知识整理起来,然后把有益的经验传播给更多人,好让大家做起事来都能有所进益。那个时候,就把这些新冒出来的知识称作useful knowledge和useful arts,今天看起来很朴素,但是当时也是时髦的。“有用的”一词尤其耐人寻味,什么是没用的知识呢?自然是辛辣地嘲讽那些书本到书本、文字到上帝的知识了。
  差不多有一个世纪,“有用的知识”和“技术”两个词是可以互换的,但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城市成长迅速,土木工程项目很多,工程师在增多,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在增多,于是他们就开始想着要提升一下该行业的品位了。这时候,technology开始专门指涉那些特别雄性的、和钢铁火焰或者蒸汽飞轮联系起来的、改变人类居住环境的知识内容。1829年,哈佛大学教授物理学家、植物学家雅各布·毕格罗第一次重新定义了technology一词,把它定义为处于“科学”与“有用的技艺”之间的学科,这样一来,土木工程师们就获得了比一般匠人要高得多的学术地位,可以在大学里名正言顺地创设新的院系招募新的学生了。
  其实,一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一直没有比技术高到哪里去,两者之间互有往来,但是一个好的工匠或者工程师并不需要精专的科学知识就能凭借对生活现象的敏锐捕捉与推演,设计制造出能够让人生活受益的项目来。人类社会里无处不在的桥,大大小小形形色色,有多少是真的反复测算之后才建造的呢?大多是工匠凭着由直觉汇成的经验完成的,所谓实践出真知嘛。20世纪中叶之后,情况变了。一来是二战之后,科学的地位随着雷达和核弹实现了跃迁,万众瞩目惊奇,政府也舍得砸钱,土木工程一下显得土了,木了,学科的界线就由此渐渐固定下来;二来随着义务教育制度在世界各地铺开,在有限的课堂环境里自然是从科学入手成本低得多,于是原本是在作坊里工厂里实践在先真知在后的知识生产模式,就被逆转了,科学的地位自然而然就到了技术之前了。
  大英百科全书第一次收录technology为词条是1978年,“技术”被定义为“人类改造其所在环境的一切手段与活动”,虽然比起科学来感觉还是形而下了些,但是距离其中世纪的前身“有用的知识”,还是进了一大步的。
  (作者:沈辛成 主播,策展人,唱作人,著有《纽约无人是客》。)
  原标题为《一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一直没有比技术高到哪里去,两者之间互有往来——“科技”一词是哪里来的》
  【编辑 华智超】
  (作者:沈辛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