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的保定学院毕业生们:夫妻相伴做大漠红柳
2024-08-22 10:3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用青春的脚步践行人生理想,用无悔的选择回应时代召唤。2000年以来,保定学院有370余名毕业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万青年一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扎根西部,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人生。

8月20日,新疆且末一中正式开学了,高一一班班主任侯朝茹忙着在教室打扫卫生迎接新一批学生。

她刚刚送走了一个毕业班,班里40名学生中,杨薇娜、热孜叶木被新疆师范大学录取,杨薇娜给她发微信说,将来也要像侯老师一样教书育人。

看到“教书育人”四个字,侯朝茹仿佛看见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

2000年,侯朝茹从保定学院毕业,与其他14名同学一起告别母校和家乡,怀着“到西部教书去”的想法,坐火车,转汽车,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用了5天时间,来到了且末。

“我们走进且末中学,看到大门陈旧,围墙是土墙,教室是土坯房,空气中都带着土味儿,但校园路面却湿漉漉的。”侯朝茹回忆说。

原来为了迎接新老师,孩子们一早就排好队,到河边一桶一桶拎水,把校园全部洒了一遍。望着孩子们稚嫩的面庞、渴求的眼神,侯朝茹的心被触动了,“我想,这辈子,就是这里了。”

然而,真在这里扎根,并不容易。

当时的且末,每年有将近200天的沙尘天气。第一次遇到沙尘暴时,正在班里上课的侯朝茹被吓了一跳。天毫无征兆地暗下来,到处是呛人的土味儿,教室里灯“啪”灭了,都看不清第一排学生的脸……

经历了这次,侯朝茹终于明白了,为何一场大风就会“刮”走几位教师。而这也是孩子们最怕的,老师来了,又走了。

有次送一位老师离开时,一个学生流着泪问侯朝茹:“侯老师,您会不会走?”

侯朝茹瞬间就怔住了,郑重地给孩子们保证:“我不会走的,会一直在,好好地教你们!”与侯朝茹一样选择留下来的,还有后来成为她爱人的庞胜利。

庞胜利告诉记者,看到那些走廊里背书的身影、请教问题时仰起的小脑袋,让他找不到离开的理由。

家人的支持也让庞胜利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他说,当时没有手机,跟家人联系主要靠书信。他与父亲约定,每个月写一封家书。在信中,父亲勉励他:不要想家,不要凄凉……要努力工作,给祖国多培育人才,给建设新疆美好未来栽上万朵鲜花。

侯朝茹印象中,庞胜利并不健谈,两人虽同为校友、老乡,但交流不多。

一次,侯朝茹晚上在宿舍备课时,庞胜利主动过来聊天。“我有戴手表的习惯,他就凑过来问我几点了。”侯朝茹笑着说,后来才想起来他自己明明戴着手表,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他的心意。

在他们家中的相册里,还有一张稍显褪色的合影:荒凉的戈壁滩上,扬起黄色的风沙,两人紧紧依靠,笑容灿烂。

这是庞胜利用攒了两个月工资,买的胶片照相机拍下的第一张合影。照片被同事带回老家给父母,第二年两人回老家见了双方家长,再回到且末时,他们邀请几个好友在小饭店一起吃了个饭,就算结婚了。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让庞胜利和侯朝茹在大漠小城结缘,这一陪伴便是20多年。

步调一致的两个人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并肩同行、共同奋斗。

侯朝茹教历史,庞胜利教政治,两人同为文科专业,曾连续9年搭伙教一个班级课程。

“庞老师大学学的就是政治学专业,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很深刻,我教历史课程涉及逻辑问题时,还得跟他请教呢。”侯朝茹说。而侯朝茹常年担任班主任,管理学生经验丰富,庞胜利也会经常跟她讨论,如何与学生更好沟通交流。

最近几年,两人虽然是不同年级的老师,但回到家里,谈的话题也绕不开班级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关怀等,有时候一聊聊半夜。

“我们的根已经深扎在且末,未来会继续相伴做扎根大漠的红柳。”侯朝茹说。(河北日报记者 桑珊 陈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