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前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因素颇多,如师资问题,农村教师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在面上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问题,农村缺少现代化设施,即使配备了也很少会使用。但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卫店镇转换思路,就地取材,因材施教,闯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卫店镇教育负责人认为,农村学校条件差,但不等于教学效果也差,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的理念是否新颖。“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最鲜明的特点是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缺少现代化设施。但只要转变办学理念,把现有的条件用足、用好,照样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该负责人表示,他曾参观过城市优质学校,学校里有塑胶跑道和各种先进的体育设施,但却很少见到学生使用;学校图书馆各种图书配备充足,但往往大门紧锁,崭新的图书几乎无人借阅。相反,农村学校虽然设备不足,但利用率高。
该负责人以孝昌县卫店镇的学校为例说,在农村,一根普通的电线杆可能被老师当作带领着学生做俯卧撑的设备,而孩子们脸上也洋溢着快乐。卫店镇中学质朴的图书室里,书虽不算多,但泛黄的书页和皱褶的封面表明,这些书明显被师生多次翻阅。可见,从效果来看,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体质健康或阅读习惯方面,未必比那些将先进设施当摆设的城镇学校差。“所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当做到理念先行,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作指导,再优越的条件、再丰富的资源,也难以真正实现教育公平,难以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该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还认为,环境受限制,并不等于没资源,关键在于发现的眼睛。“从学校层面来讲,落实立德树人,核心在课程,只有开发出适合的课程,才能提供适合的教育。”该负责人介绍,卫店镇的学校曾经到处都挂着学生信笔涂鸦的作品,“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白纸,农村学校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
而学校老师也结合乡土实际,如卫店镇中学教师让学生观察流经卫店镇的澴河一年四季的变化:春天冰雪消融、两岸春风拂面;夏天河水高涨、绿意葱笼;秋天芦苇摇晃、渔歌唱晚;冬天白雪覆盖、一片静寂。学生们在感同身受中体味着生命的变化。老师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们研究起“河流的前世今生”,观察逐河而居的村落,搜集延河村庄发生的故事传说,家长也大力配合。这样,老师、学生眼里有人,心中有爱,从而处处都有资源。
“缺思路也不等于就没有人才,关键在于参与的力量。”卫店镇教育负责人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何寻求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本在于群策群力。”他表示,产生变革的力量就在民间,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如何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农村教师、家长都有参与机会、都愿意参与。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在较大,教育领域部分专家把教师老龄化作为问题,建议推进新老更替,加大新教师引进。这当然不错,但从国家现行政策来看,超编就不能进人,落实这个思路并不太现实。而农村学校的思路是把现有人员用好,让每个人找到最适合的岗位。仍以卫店镇中学为例,该校对大龄教师非常尊重,因为他们无论是从教经验,还是对立德树人的思考,都比年轻教师见识多,阅历也更丰富,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老教师也都安心扎根农村。因此,卫店镇中学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体现出对老教师的尊重,让他们在传统学科教学、落实育人为本等方面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他们在育人、家校沟通等方面的优势。
“教育的根本职责是育人,每一位教师都是育人者,因此,教育系统不存在‘二八定律’,不能用20%的声音来取代其他80%的沉默。”卫店镇教育负责人表示,农村学校更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每位家长的积极参与力量,合理利用好互联网思维,“这将是农村学校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湖北省孝昌县卫店镇中学 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