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在云南省石鼓镇长江第一弯 |
![]() |
作者走访藏族村民 |
“所有注入长江的支流乃至无数条无名的小溪,都是长江之源。我们更是于无数的支流和细流中读长江,或者说从一滴水一个人读长江,读懂了长江,也就读懂了我们的祖国。”近日,武汉著名记者范春歌新书《儿行千里——沿着长江上高原》出版发行,本书记录其2015年、2016年从长江入海口行走到长江源头的全程,通过微观的视角、随机的访谈、亲身的体验,真实地呈现了这段时期长江的自然和社会原貌。
普通人的故事是时代跳动的脉搏
范春歌系武汉晚报高级记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新闻人才,曾骑单车纵穿中国西部采访,只身完成“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重走郑和下西洋航线等系列采访。
2015年到2016年的两年间,范春歌与丈夫驱车2万余公里,足迹不仅踏遍长江干流,更涉足赣江、湘江、赤水、乌江等支流,甚至沿着支流追到小溪,走访了上百个城市乡镇的近千人,从中筛选出最有温度的故事。“长江太壮阔了,历史太悠久了,从古到今描写它的作品数不胜数,为了驾驭这个题材,很多人都当作史诗在写,也确实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非常磅礴的作品。而我不是带着要写一部惊世之作的目的走长江的,更不是要写一部介绍美食美景的旅游攻略,我只是想拉家常似地讲述一串长江的故事,呈现长江两岸普通人的命运,以微光烛照时代,以水滴呈现这条最壮阔的河流”,范春歌这样说。
这些普通人中,有居住在武穴梅川镇的武钢退休工人,骑着电动车走乡串户,为76个乡村留下村史纪录;有在海拔4000多米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坚守的志愿者,通过与牧民交换蔬菜、拜托游客捎走等方式处理高原垃圾;有上海的老市民,每月搭乘早班地铁准时参加南京路“好八连”的为民服务日,不为免费理发,就为享受和“好八连”在一起的温馨时光;有在簰洲湾纪念98抗洪烈士的陵园前,献上花环的不知名游客;更有金沙江上300米高空的溜索人、穿露脐装领舞广场舞的女孩、开在路边的农村淘宝店店主、渐行渐远的打鱼人和摆渡人……他们的故事从不同层面展现了长江沿岸的社会生态。
这是写给长江母亲的家书
“自古到今,献给长江的诗篇数不胜数,我就留下一封家书好了。”范春歌的书,从“亲爱的母亲”开始,结束于“女儿 春歌”。范春歌表示,自己是母亲的游子,书名中的儿和母,既是特指也是泛指,“作为一个长江边出生和长大的人,这也是我写给长江的家书”。
范春歌的一生和长江有着不解之缘。在江城武汉出生成长,在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工作和生活过。作为记者,她曾见证过上海市民对一位湖北女孩的倾城相助,追访过武汉江水中救人牺牲的英雄亲属,参加过1998年抗洪防汛的全程报道,是最早赶到簰洲湾溃口现场的记者之一。她形容,“走了两年,是揣着长江在走,因为喝长江水长大,血脉里就流淌着它”。
而在行途中与母亲通信,也是她一直保留的习惯。早在1989年,范春歌骑自行车穿越中国西部采访的时候,母亲就一路上给她写家书,把它们寄到她将经过的地方,通过当地的朋友转交。“我母亲是一个读书非常广博的人,她又是画家,家信除了带给我家的问候和温暖,也在写作和拍摄图片上,给我很好的建议。”如今,通讯手段便捷多了,范春歌在路上除了和母亲通话,言犹未尽还会写下来,“没有比家书更真实的文字了”。
行程是艰难的,地震、塌方、泥石流、车祸都遇过,而且全程独立走访,对出发时已56岁的范春歌绝不轻松。但她说,能这样全程了解一条大河,到最基层的地方了解现实中国,再难也是值得的。
范春歌透露,下本书,她将书写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写和长江一样血脉相连的家乡。
记者冯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