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枯寒山水徐进波(节选)
2017-01-02 19:50:00 来源:武汉晨报

文/江澜博士

我和徐进波是研究生同学,虽然不同届也不同师门,但他的好学、聪颖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04年毕业后徐进波进入了武汉理工大学任教,在这十余年的时间,他收获颇丰:攻读了博士学位、参加了多次国内山水画大展并获大奖、与他人合办或者举办个人展览,而且现任数字媒体艺术系的系主任,在专业和工作间切换自如,事业俨然已步入正轨。作为他的同学,对他近些年的进展一直多加关注,尤其他是山水画创作方面,其进展更是让我惊讶。

一般来说,鲜明的绘画语言是画家的身份代码,表面上看它是画家在多种语言中自由抉择的结果,但其实又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绘画语言的形成受制于两个方面:一是画家技法的层面,这里的技法不仅是指技法的熟练程度,更是指画家天然地趋向于哪种技法样态,如喜欢设计感还是绘画感,是喜欢用点面还是线条、是喜欢淡雅还是粗粝等等;二是画家本人的气质属性,不同的气质也决定了不同的技法倾向。当然,气质一方面与天性相关,另一方面更与生活经历相关,因此它是逐步塑造和培养出来的,而它也不是完全不变的,它是画家在某一时期生活样态的呈现。这样看来,不是画家选择了绘画语言,而是绘画语言选择了画家,徐进波的寒林山水在我看来就是如此。

看徐进波的山水,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微驳的宇宙苍茫感,灰白的色调带动着山岳沉浸于柔绵的呼吸之中,形成一个自足静谧且神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寒山和枯树构成了画面的主题。如宋代山水所惯常表现的寒林题材一样,徐进波的山水除了有一股冷冷的寒气之外,也拥有如宋代山水一样繁复的山石结构和婉转逶迤的空间关系,只不过在郭熙的高远、深远和平远之中,徐进波更选择强调山水的深远和平远,这使得他的山水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山川的高耸雄奇,而是大自然的开阔与幽深。另外,徐进波的山水在借鉴宋代山水结构的同时,更对宋代写实性山水语言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造。在李成、郭熙等人的山水中,染法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画面要素,“染”不仅赋予勾与皴法以晦明阴阳,同时也使画面具有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和大气感,如此,染就不是一遍达成而是通过数遍的层次以达到深厚的效果。在徐进波的画面中当然也少不了染,但他更强调干皴与干擦,把染的层次和面积相对宋画有了缩减,染在他的画面中,与其说是为了粘合和规整皴与擦,不如说是与皴擦一起构成一个相交错的二重奏。线条与皴擦在画面中成为了最强音,这突出表现在山石和枯枝上,两者断续如屋漏痕般的线条,相互交织咬合,呈现出一种沧桑、斑驳的肌理感,树与山不再拘泥于真实山水的写照,而形成一种近乎于抽象的、朦胧的构成意味。一切似乎有,但一切又仿佛在梦境之中,随时会消失,石非石,树非树,这样一个梦境的艺术世界与如今这个嘈杂功利的社会流露出明显的疏离感和陌生感,而这也正是他绘画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

寒山秋林64x31.5cm国画

艺术家简介:

徐进波,男,1972年出生于湖北天门,艺术学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信息艺术系主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副馆长。湖北省国画院研究部主任、艺委会委员,2015年入选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出版有《中国艺术名家——徐进波作品集》、《徐进波山水画作品集》、《荆楚画派——徐进波卷》。论文作品发表于诸多专业艺术期刊,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2012年:“水墨神韵”全国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北京

2013年:湖北国画院首届院展,湖北美术馆

2014年:“丹青楚韵”湖北省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5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水墨中国”画展并获奖

2016年:参加国家艺术指导委员会主办的于全国16所美术及艺术院校巡展

村头古树63x44cm国画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