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雄楚大道上一辆18米长BRT专用公交车呼啸而过。
记者李子云摄
本报讯(记者张偲通讯员龚姣)昨晨7时,两辆18米长“手风琴”BRT专用公交车迎来首秀,分别从武昌火车站东广场、雄楚大道BRT光谷大道,双向对开发车试运行。至下午5时,经过白天的空车演练后,BRT开始正式载客试运营。
昨天下午5时许,在武昌火车站东广场,司机余春苗师傅驾驶着第一趟正式载客试运营的BRT缓缓出站。仅用了不到20分钟,该车就到达了雄楚大道BRT书城路公交站台。
一年级小朋友曾翔宇家住在省出版城附近,每天爷爷送他到位于武昌晒湖的学校上学。曾爷爷对记者说,以前每天单程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得50分钟左右,昨天有幸坐上第一班BRT,只用了20分钟就到出版城车站了,他高兴地说:“真快啊!以后小家伙每天坐BRT上学回家,早上还可以多睡半个小时。”
几站路的时间,车厢里的乘客已经满满当当。从元宝山站上车的公司职员小魏在省荣军医院站下车,他对记者说,他平时上班也就三站多路,却因堵车要花去30多分钟,现在10分钟都不要了。
不过,虽然BRT在廊道里一路基本顺畅。但因配套设施尚未完善等原因,电动车和乘客闯入公交廊道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本应一路飞驰的BRT在昨天还是没能一快到底。
武昌火车站到光谷大道仅1小时
为了让BRT司机们最后实地演练一把,白天是空载试运行,载客试运营的时间是下午5时。上午10点05分,记者在武昌火车站东广场体验乘坐了一辆BRT1路车。18米长BRT车,是全电动“手风琴”车。车身为橘黑相间,全景天窗,分前、中、后三个车门,车内有34个座位,车厢最大荷载量是136人。
驾驶员骆翠红是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沿路车身平稳,安静舒适,每到一站都稳稳地停在S1专用道上,车门和站门准确感应后同时开启。每到一个站点,都会有市民欲上车尝鲜,随车工作人员只好重复解释:“对不起现在还未载客运营。”
约20分钟,车就到达了雄楚大道珞狮路站。因珞狮路和雄楚大道交会处辅道还在施工,社会车辆只有借道BRT左转和直行,骆翠红师傅等候了约10分钟的信号灯才通过该路口。最后,到达终点高新大道BRT光谷大道站时,整整1小时。“还是快多了,在以往走雄楚大道,这时间得翻一倍。”骆翠红笑着说。
换乘要做功课,乘车看清泊位
BRT通道由1条主线+24条普线运营,乘客需要提前上网做好换乘功课。由于BRT车站都是在与雄楚大道垂直的各个路口,比如原738路武昌站到关山大道口原有19个站点,BRT站点在该段路缩减到13个,529路则干脆改道了。乘客们刚开始乘车最好熟悉沿途站点停靠位置,以免耽误时间;其次由于BRT站台超长,最长站台长达292米,含有4个子站台,不同线路在同一个车站有固定泊位,乘客需要在站台入口处的显示屏索引图上了解所乘坐的线路位于哪个泊位。
细节还需完善
首秀还不能算完美。记者发现,沿途站点的人行天桥仍处于封闭状态,行人要到位于中间的廊道内乘车,不得不从护栏缺口处钻进或翻进去。BRT1路车中途最高时速可以达到40码,但在沿线不时发现有行人、电动车、私家车闯入专用廊道,影响了公交车的通行速度,也造成安全隐患。对此,武汉市公交集团总经理助理关靓表示,由于今年7月份的大雨渍水导致的部分辅助道路、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给首条BRT运营管理带来困难和挑战。
据武汉市公交办金文胜主任介绍,根据雄楚大道BRT规划设计,从尤李村至民族大道社会车道应该形成双向6股车道、单向3股车道的通行能力。但因为各种原因,目前,还有多处路段处于建设施工中,社会车道只能保证单向2股车道通行,局部路段甚至仅能保证单向1股车道通行,通行能力严重不足。目前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还没有建成,存在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的安全隐患。下一步他们将督促建设单位,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完善辅助道路建设及人行过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