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春岚通讯员涂晓晨聂文闻刘坤维)贝贝(化名)还差10多天才满半岁,此前却遇到同龄儿少有的经历:出生时就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4个月大就要上手术台,为她做手术的还是外形很科幻的手术机器人。为此,贝贝成了新闻人物:她是目前国内年龄最小的机器人手术患儿。
贝贝老家是湖南益阳,妈妈陈女士在汉工作。去年7月30日,贝贝出生不久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要做复杂的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陈女士决心要为女儿寻求最佳治疗方式。经反复咨询,去年12月,陈女士夫妇带贝贝住进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外科,希望尝试用“达芬奇”机器人做手术。
当时,贝贝仅有4个月大,体重7.5公斤,国内的机器人“医生”还没遇到过这么小的孩子。小儿外科汤绍涛教授介绍,与小婴儿相比,重达数吨、三头四臂的机器人外形庞大,手术难度不小。术中,机器人需将3只机器臂伸到病儿体内,机器臂间最小距离是8厘米,可贝贝腹部直径总共才10厘米,不得不应用改良方案:将孩子身体垫高,方便机器臂从身体两侧插入,尽可能将机器臂间距离缩短到6厘米。
上月7日,经周密筹备,手术开始。见惯大场面的医生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觉惊险:机器人重达数吨,挥动着三个手臂,完全笼罩住病床上的小娃娃,视觉对比强烈。210分钟后顺利完成,医生操作机器人切除胆总管囊肿并吻合肝总管和空肠。
昨日,贝贝回院复查,伤口已愈合,肚皮上只留下3个钥匙孔大小的疤痕,孩子能吃能睡,爱笑爱闹,完全看不出曾面临过死亡威胁。
汤绍涛介绍,与传统腔镜微创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视野更清晰、操作更灵活,精细程度高、恢复更快,因此在成人泌尿外科、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妇科等领域内广泛开展,但儿科小患者因低龄、体腔小、腹壁薄,机器人手术开展得不多,“此前最小的患儿也有10个月大,体重达到了10公斤”。
据美国加州硅谷的达芬奇机器人制造商IntuitiveSurgical统计,2016年,中国单台小儿普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量的冠军,就是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外科,达到21台。汤绍涛认为,有了这些案例的经验,今后机器人手术有望在儿科领域内广泛应用,令更多小患儿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