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评论员
70后女汉子
轻视角看世事
15日,郑州81路公交上,乘客捡到一封家信,与家信一起的,还有一袋油炸面团、两双千层底布鞋和一件崭新的棉袄。原来,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一直往家寄钱,却已3年没回家。老人托老乡给儿子带东西,包裹却被粗心老乡遗落。
去年底,也是在郑州一路公交车上,有乘客拾到一件被遗忘的行李,从里面翻出了一封母亲对孩子第一次出门打工担忧的家书。那封家书,也曾触动了无数网友的转发。
或许是事情太相似,这次公交上的家书虽然也感动了不少网友,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这样的事再次发生,相同的城市,相似的经过,是不是太巧合了——不会写字的父母为什么不直接给儿子打电话,而选择找人代笔写信?公交车上的监控怎么偏偏就是坏的,看不清遗落包裹的人是谁?
有人说,这封信的真假其实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这份惦念是真的,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是真的,网友由此引起的情感共鸣也是真的。我们当然很感谢有这样的家书出现,让出门在外的人对父母的思念、愧疚等等情感,有了一个表达的出口。但如果这样一封感情真挚的家书,真的只是一个道具,那它曾经给所有人带来的冲击和反思,会不会被愤怒所代替?它的屡次、密集出现,又会不会让感动走向麻木?
就像有网友说,真假为什么不重要?社会需要真善美,真是第一位的。希望所有美好的都是真实的,这样的善和美,才能愈久弥坚。一封普通人的家书,才能有以小见大的力量,让人不只是读出对父母的感恩,也不只是成为一个情感的宣泄口,而是要成为这个时代无数离家拼搏的平凡人的一个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