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表示,做好一档文化类节目依然有种种困难。
在豆瓣评分上,《中国诗词大会》总体评分为8.5,而《见字如面》和刚开播不久的《朗读者》都超过了9.0分,好评和反响不必多说。很多人用“感同身受”“非常感动”“代入感强”来描述嘉宾对信件或作品朗读的感觉。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觉得这类节目之所以火,是因为它们共同做出了“人的故事”:“打动人心的故事,都能够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他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解释道:“(这个节目)在春节期间每晚播出,这个时间段正是中国人家家户户团聚过年的时候,这样一档节目老少皆宜,非常适合举家观看,学习知识,传播文化。节目中那些熟悉的经典诗词,又能给大家带来某些无论是念书时还是阅读时的回忆。”
而在节目导演组看来,节目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真实自然,没有剧本,“所有发生的故事、人都不是刻意安排。”“我们相信观众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出自于每一位中国人的‘诗心’。”
那么,文化类节目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在《朗读者》首播当晚的采访中,董卿直截了当地给出了否定回答,“其实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或者《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今天中国文化类的节目就开始大火或者说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接着,董卿又给出了自己的乐观,“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最后再次强调这类节目制作不易,“(这类节目)需要更精心的设计”。
《中国诗词大会》导演组也给出了相似立场的回答,“现在所有的媒体反馈、社会反响都不是我们去推的,而是自然发生的,因此我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种子已经存在了,只是需要这样一个启迪,需要这样一个小火星把大家这种热情给点燃了,如果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就已经非常好了。”(宗禾)